返回

第41章 先生啊,可否教我? (2/3)

一大难题了。

“治理啊?”

闻言,李缘不得不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之中,但随后就给出了建议:“那就得要按照现有的制度来,难道老朱你是担心无法做到?”

朱标苦笑道:“先生,此事并不容易,安南脱离已久,与我中原故土已有隔阂,安南人不见得都会欢迎我们,而要是说作为藩属国,或许人家碍于武力而不得不臣服,但要说将其纳入我大明的统治,这并不容易。”

容易吗?

这不容易啊!

就算是灭其国,到时候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叛乱的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持续不断的镇压,这……

“你们担心这个,那就是强硬一点,为了大明而不留后患,为何不可?”李缘没什么好办法,但极端的办法还是有的,而且这是好办法来着。

“这……”

朱标眉头紧皱着,似乎是有些不忍。

而朱元璋呢,倒是知道李缘是不反对的,所以自己可以这样做。

“若是这样,咱就没什么压力了,先生,你可以放心的,安南必然会并入我大明版图,成为大明帝国的疆土。”

信心!

老朱是不缺的,再有的就是敢干。

不就是说杀嘛,完全是没有难度,他不介意乱杀。

“爹啊,我不是说不能杀,但有个更大的问题,移民的问题,没人在那里,那怎么开发?”朱标一看这样,知道自家爹要发威,那得要赶紧阻止。

杀,肯定不是不杀,但问题是开发问题。

人没了,得要从内地迁移人过去,云南也要开发啊,安南这边怎么移民过去?是湖广吗?爹啊,人是一大问题,你知道吧?

“说的倒是没错,的确是要考虑人的问题。”朱元璋闻言,不得不认可这一点,他知道这话没有说错。

好吧,但这人也不是没有,只是移民而已,不是有很多的流民,这些人也是隐患,那就转移到安南那里,给身份,让其定居。

老朱随即便开口道:“咱记得荆襄一地,流民不少,咱之前下旨封禁此地,但这里还是聚集了不少人,那么咱就把这些人迁移到安南那里,这总可以了吧?”

荆襄流民?

而此时的李缘捕捉到这点。

记得成化年间因为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十分头疼啊,不过这一切还是在于朱元璋,因为就是他封禁此地,尤其是禁止流民进入。

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朱元璋想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因为这里地形很复杂,自古以来就盗贼流寇出没的地方,一旦被不轨之人占据,就会形成巨大的麻烦。

但朱元璋虽然是这样做了,可最终这荆襄之地还是涌入了大量的流民,并且是成为了明朝的一大麻烦。

为了对付这些流民,那可以说是多次调兵镇压,极为的血腥,成化年间更是爆发大起义,还是成化帝废了不少的心力才得以解决。

只是这一切的根源啊,还是在于土地兼并的问题,是官僚、皇室贵族侵占了大批的土地,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流亡啊。

但要是说迁移到安南,自然就是有了新的土地可耕种,不过前提是打下安南,而李缘对此倒是不怀疑,朱棣都可以打下,没理由说朱元璋这时期不能。

明初的明军,战斗力不用怀疑,卫所制还没有烂掉,所以不用怀疑明军的作战能力,而且四年靖难下来,大明可以嗾使内耗严重,但经过朱棣的发展,不还是能把安南打下来吗?

虽说后面呢,因为一系列的问题,最终是导致失去了安南,但明初的根据跟朱棣那时候,又不一样了。

李缘当然不会怀疑了,这事基本上是稳稳当当的,就不存在说难题二字,但问题是老朱对于那些流民的信任呢?

“先生,不知道这可以不?”

朱标比较谨慎,问问李缘的意见。

提及这事,李缘是重点说明了这事,尤其是朱元璋在这处理上十分的粗糙,但人家考虑的事江山稳定,自然是要排除一切不稳因素了。

你说这能怎么样?

说到底,这些流民的出现还是因为土地被侵占,被迫而成为了流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流民。

是,当时明初的社会环境下,肯定会有这种流民,但数量不能说多,不至于说有百万的,只能说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已是非常的尖锐了。

“荆襄的流民,在成化年间已有百万之众,是成化帝废了不少的精力才将其平定,要知道这一大问题的出现就在于你老朱折腾出来的,这些不是叛贼,而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成化皇帝为了处理这流民的问题,那是给出了两个主要的办法,第一就是允许部分在当地入籍,第二个就是鼓励这些流民返回原籍,并且是给这些愿意返回的流民粮食种子、耕牛、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