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不在,李思齐自在多了。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整个广鹿岛都动了起来。
儒生用笔墨纸砚,在小桌上,把所有体检合格的兵,从家乡、年龄和以前的职业,统计了一遍。
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基本情况摸了个底。
符合标准的,只有以前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只能勉强凑出两个营。
其中一多半没有正经名字。
有名字的,三分之一是卖过自己的,名字是沈世魁给起的。
还有一百三十二个更搞笑,居然是朝鲜兵。
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混进来的。
被逮到后,一个劲儿的向李思齐磕头。
李思齐看他们体格健壮,也就没有计较出身,而是留用。
至于没名字或名字不是自己起的,李思齐都让儒生出主意,重新起个好听的名字。
不过,“承恩”、“记德”之类的名儿,占了一大半。
士兵营养不良的问题,比李思齐想象中复杂得多。
他对待这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力量,也非常上心。
为此他专门建立一支炊事队。
给他们补充营养,鸡鸭鱼肉猪,每天都安排上。
专门负责训练的许尔显,对此非常不满意。
岛上原本有精壮兵丁四千余,怎么突然变成了一千呢?
“恩帅,一千人太少了,怎么着也得从挑剩下的人之中,再挑出一个营。”
“不少了。我还嫌多,兵不在多而贵在精。能保证千人的训练不被中断,已经很不容易。”
别看李思齐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也很无奈。
东江镇就这个底子,部分精锐还在尚可喜的手里。
能有现在的结果,不错啦。
关于火器营。
除了十二门红夷大炮,和炮手单独组建成炮营,归吴进盛带。
其余的火器手,全部打散编入营中。
吴进盛自然是不乐意的,但他也知道,现在是李思齐的大帅,嘀咕几句也就照办。
再是,水手和原属于耿仲明名下的水师。
老规矩,缩编和打乱重组!
归刘承祖、曹绍中、金光裕指挥和训练。
但是,陆兵和水师的训练计划,全部由李思齐制定。
“一二一,一二一!”
清晨,岛上居民刚刚起床,许尔显已经带着两个营步兵和一个营的炮兵环岛跑步。
每个人背上都背着三十多斤的包袱。
包袱里是石头。
队伍最前面的许尔显也是如此。
这是李思齐给他们定的训练计划。
每天早上必须负重越野,先是三公里,过段时间变五公里。
这样不仅锻炼了士兵的体能,也能增加他们的凝聚力。
其实,以他们的体格,李思齐估计跑两公里都够呛。
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三公里。
这也算是他对士兵的一次考核。
本来就日子紧吧,可不打算养闲人。
而“一二一”的口号,则是为了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
以前的东江镇,山头林立。家丁、军户等级森严,各唱各的调。
李思齐要把这一情况纠正过来,就得从潜移默化开始。
吃过早饭,李思齐便带着水师来到港口,按照他制定的计划表进行训练。
当大伙看到一艘艘小船时,脸上的疑惑多过诧异。
“恩帅,俺们有大船,干嘛用小舟?”
刘承祖不解地问:“划小舟,和打渔没什么区别,岂不是要被大伙笑话!”
“你想错了!”
李思齐拍了拍刘承祖的肩膀,“你们没看到长长的船桨,那是我让木匠赶工出来的。
六艘小舟坐满了,从广鹿岛划到长山岛,再划回来,换人!”
拥有现代意识的李思齐,对水师失望透顶。
在将领多年不作为下,整个水师无论是训练,还是斗志,都奇缺无比。
一旦形势不妙,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哪怕是经过集训,精挑细选出来的士兵,也不尽人意。
否则,以李思齐弄出来的火药,不会只杀百余旗丁。
在李思齐看来,这正是大明这些年连年战败的根本原因。
想要改变这一问题,还得从根源下手,老老实实的科学练兵。
“这太容易了!”
刘承祖抱了抱拳,带着水师登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