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的,谁也靠不住。”
前面的人说话,还有条理。
后面的人,语无伦次。
不少人脸色涨的通红,比太阳还红。
这些人大多是有功名在身,得罪不起。
陈应元没辙,只能向赵光抃施压。
“赵大人,还没说法吗?”
“再等几天!”
“又是这几句,我耳朵都听起茧子了。”
赵光抃苦笑。
去一趟倭国短则一个月,长则一个半月,谁能确保途中顺利。
现在,只能撑几天算几天。
李思齐,你在哪里呀?
仿佛是回应他的祷告一般,一队衣着整齐、器宇轩昂的汉子,腰佩雁翎刀,阔步而来。
领头的,正是宋文科,李思齐的亲兵副队长。
“宋将军!”
赵光抃像抓了一根救命稻草,飞也似地迎过去,“李参将呢?”
“恩帅,马上就到。”
宋文科对赵光抃说完,又抬头扫视全场一圈,拱手道:“奉恩帅之命通知各位,把欠条拿出来,凭条拿银子。”
众人一听,都大吃一惊。
他们早就粗略估计,算上利息,李思齐需还欠银三十一万两。
能够还得起?
“都别愣着,把自己欠条拿出来,去钱庄等着。”
说完这句,宋文科转身就走。
去看看!
大家看宋文科没有驱赶,于是纷纷跟上去,想一看究竟。
等他们到钱庄,却发现道路两侧,站着士兵。
士兵外面,好多的百姓,在围观着。
一辆辆牛车、马车,载着满箱的银子,往新建的银窖。
士绅和商人们,一开始以为是李思齐的障眼法,直到远远瞧见每一箱银子下船后,要接受仔细检查。
包括称重、检查成色,编号,再装车。
从码头到新银窖,都有士兵站岗,谁敢靠近都要被瞪一眼。
“好像是真的!”
“错不了,你瞧孙奠邦那眼神,神气极了。”
“他从哪里赚来的。”
“不知道,先把银子赎回来再说!”
“好!”
银子进了银窖,每个银窖编成一本进帐。
下午时分,开始兑银。
这边在兑银子,那边还在往新银窖运银子。
李思齐从船上下来,立刻一众百姓的磕头跪拜。
“都起来!”
李思齐抬手,“你们要是再跪的话,手里的商票就不作数。”
百姓们听了这话,才纷纷起身,双手合十,像拜佛一样,拜着李思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