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过了腊八就是年 (1/3)

袁老三告诉大嫂和大姐,他们青县也零星有了逃难的灾民。

“我城里的朋友说,咱们的父母官还天天上衙呢,这些少量的灾民应该还在可控范围内!”

小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只要一县之长没跑路,问题都不大。

可以暂时放心一点点。

好不容易赶着牛车进城一趟,除了看病和打探消息,她们还要采购一些全家过年用的物资。

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呐。

再穷的人家,过年都得吃几顿好的。

算来算去家里的谷子和魔芋粉,都不够吃到来年秋收的,翠花打算买些灰面。

大夏朝的小麦面粉都有点发黄。

可能是因为没有化学增白剂这类,所以面粉的颜色,都是原始的黄。

蜀地人管它叫做“灰面”!

买灰面不买大米的原因,还是往灰面里头掺和偷渡面粉更不明显。

空间小麦在加工坊里磨出了来面粉,也不是那么雪白,掺杂进去更合适。

这面团发酵出来的大小,可都是由厨子掌握的。

比起桥头镇的三两家粮店,青县县城里的物资要充足许多。

今年刚出来的新灰面售价四十文一斤,陈面(伙计说是前年的麦子)一斤也要二十文。

有作弊利器在,翠花买了两百斤陈面,花了四两银子。

蜀地人过年,最离不开的就是腊肉。

不过,老袁家今年不用在县城里买肉。

同村的大堂伯家,今年养了三头猪。

早就说好的,会卖给老袁家和二堂伯家各一头。

就是做腊肉还需要大量盐巴。

蜀地多井盐,盐和铁,都不用被人卡脖子。

说起来,家里什么都缺。

可最后,也就只买了一罐黑酱油、二十斤盐巴、还有半斤糖(麦芽糖)、一斤醋,少许的茱萸和花椒等调味料。

买完这些,还去布行扯了给全家做新衣裳的粗麻布,给家里的袁老头打了两斤黄酒。

加上给袁大妹抓药的钱,翠花直到花光了十两银子,才罢手!

卖狼皮所得的三十两银子,顿时去了三分之一。

银子,可太不经花了!

看到袁大妹心疼得直抽抽,翠花还安慰她,钱去人安心。

用没了钱,那就回吧!

老袁头听说,大儿媳妇买的陈面是新面粉的一半价格。

还夸了翠花好几遍:“还是大头他娘会过日子,咱穷人家有得陈面吃就心足得很了!一样顶饱,一斤新面都够买两斤陈面了,还是买陈面划算!”

他还颠颠的跑去两个堂兄家,告知这一相因(捡便宜的意思)!

其实比起往年的粮价,这哪里算便宜哦?

只不过是,今年的粮价太不是人了!

腊月初八这一天,大堂伯家如约杀了三头猪。

一整年老天都没下滴雨,田间地头的猪草也少得可怜。

养了一年时间的三头猪。

杀完后,也就能得一百斤肉的样子。

老袁家买了一头农家猪,花了一两银子。

贵否?

翠花摇头:吃猪肉,竟然比吃粮食还划算!

一点都不贵!

她把一整头猪的五花肉、前腿肉、后腿肉都挑了出来,这些肉都要用来做腊味。

剩下的大骨头、猪下水、猪头、猪蹄子等,得趁着新鲜吃。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大肉,也终于让大厨翠花有机会一展身手,好好发挥一把啦。

就说筒子骨炖萝卜,这道菜吧。

都不需要什么调味,只需要一小把盐巴。

在大铁锅里把大棒骨上的肉炖到软烂,嗦一口满嘴是肉!

吃完了肉,再用麦杆嗦一口骨髓,那味道还真是销魂哟!

吃腻了肉,再喝上一大碗浓浓的骨头汤,香喷喷的骨头汤能熨烫你的胃!

最后用甜滋滋的萝卜清口结尾,安逸得很。

还有,最得牙口不好人喜爱的一道菜——豌豆炖肥肠。

什么古人不吃内脏都是扯淡。

哪个农家人会平白无故的丢这些肉啊!

不过是做这些下水的方法,还有待改进罢了。

翠花和袁大妹用了一大筐的草木灰,把猪大肠反复搓洗了五六次。

还翻出里层,扯去了所有的脏污。

最后放了半斤给袁老头买的黄酒在里面,主打一个去腥!

不用大料压味儿,只要食材清洗干净又足够新鲜,清炖也很美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