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经常从康熙的文艺作品中揪小辫子,爆各种黑料,笑话清廷不知文采风流,强行附庸风雅假装斯文。
不但如此,国学大师们还经常跟朝廷打哑谜,玩藏头诗、拆字游戏、谐音梗等,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攻击朝廷,令人防不胜防。
文化是清人的软胁,而明朝的遗老遗少们总是挑着软胁戳,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朝廷有时挨了骂还以为受到了赞扬,给国学大师发匾送锦旗以资鼓励,渐渐回过味儿来才觉得丢人,但还得装出云淡风清无所谓的样子,别提多窝火。
康熙知耻而后勇,发奋图强,要求满人蒙人努力学习中原文化,制定了各种严格的KPI考核指标。
这招很管用,许多满人后来的文化水平极高,比汉人更汉人,比如纳兰容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正是其所作的千古名句。
然而这些对改变中原人的刻板印象并没有任何作用。中原对关外的文化蔑视了几千年,赤裸裸的地域偏见,哪怕满人比汉人更有文化了也没改变,纯粹就是从发骨子里的鄙视:比如我们鄙视小日子,即使小日子变大了变强了仍然扭转不了我们的鄙视;比如三哥鄙视我们甚至鄙视全球,即使在我们的眼里他们都是虫豸,他们仍迷之自信地鄙视我们和全球。
刚开始时康熙还有心思通过提高满人的文化素质来改变这种状况,后来发现没用,无论满人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认可,中原人反而变本加厉,跟政府玩各种文字游戏。
被中原人阴的次数多了,朝廷风声鹤唳,总怕一不小心着了道,总感觉哪里有坑在等着。
康熙生气了,以前我们没文化时受你们鄙视,现在我们学文化了还受你们鄙视,那我们不白学了吗!他决定不玩了,直接掀桌子,不再跟中原人比文采比智商,而是大兴文字狱,玩文字我玩不过你,玩刀子你玩不过我,但凡有一点攻击朝廷嫌疑的疑罪从有,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从“维民所止”到“清风不识字”,宁可杀错也不肯放过,并且广事株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学生老师亲戚朋友等一个也不能少统统干掉,总之是你骂我我杀你,试试你的笔硬还是我的刀硬、你的嘴黑还是我的心黑。
清朝文字狱大量暴发的根源还是朝廷的文化不自信。也正因为不自信,朝廷对明朝遗民特别是拒绝与朝廷合作的文化人从来没有宽恕一说,抓早抓小抓苗,抓大案窝案要案,从重从严从快处理,只要坚持总有抓完杀完的时候。
冒辟疆危险了,作为复社骨干是原罪,复社已经在顺治年间作为毒瘤被切除;当初拒绝出仕便是反社会的直接证据;现在仍在胡说是挑衅、是玩火、是作死。
NODONODIE,人们已经预见了冒辟疆的惨死,并开始讨论他是死一个还是死一家。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冒辟疆这件事上,康熙这里屈法申恩吞舟是漏,竟然放过了他。
后人一直不明白原因,也一直在分析,无外乎以下几个观点。
有人认为康熙太忙,主要精力放在了台湾的郑经、天地会的陈近南、沐王府的沐剑屏沐剑声、东海神龙教主洪安通等地下黑恶势力和地方分裂势力身上,同时忙着找四十二章经,实在没有精力顾及冒辟疆这种小人物。
也有人认为是康熙考虑到了冒辟疆年龄不小了,身体也不好,应该活不了几年,忍不忍也就过去了,没必要担个杀文人的名声。
最不靠谱的一种说法是,冒辟疆与顺治有个共同的女人——董小宛——董小宛的故事很快讲到,这样算来冒辟疆一定程度上算是康熙他爹,康熙不愿意乱伦对他爹下手。
不管什么原因,冒辟疆有幸逃过一劫,没有英年早逝成为烈士。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违背历史潮流的人是注定要被历史淘汰。既然暴辟疆他自暴自弃,朝廷便由着他自生自灭。冒辟疆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到老时更是穷困潦倒,靠着卖字度日,通过他的自述可以看出有多惨:“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其中虽然有一定的夸张卖惨成分,不过英雄一世的冒辟疆竟然也会哭穷,可见其日子确实不怎么好过。
人必须找到活着的意义,哪怕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也算是意义。读书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先贤总结过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现这四点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当官和著书。
冒辟疆已经把自己的头一条堵死了,只能是第二条,并且他走第二条路太合适了。前面讲过著书的条件,在冒辟疆身上对照一下:
一、富贵家庭,吃过见过。
二、经历丰富,大起大落。
三、惨。落第、入狱、逃难、败家,前途没有了,青春没有了,身体没有了,资产没有了,家族没有了,复社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以上事项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