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冒辟疆的故事——落泊 (1/3)

冒辟疆的故事——落泊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没人能够强大到阻挡潮流或强行改变潮流,于是聪明人弄潮中流引领,普通人随波逐流,而那些些不开眉眼的则是逆势而动。

冒辟疆是个聪明的人,因为聪明而认死理,逆潮而动,跟跟社会作对,自然被历史潮流给淘汰了。

与冒辟疆的潦倒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许多同学、同事、旧识一个个都发达了,前途无限。相比冒辟疆,这些人无论家世背景、文化水平、道德水平都有一定差距,个别还有人品缺陷或心理缺陷,但他们思想开放作风务实,被朝廷认可并重用,高官厚禄八面威风。

这对任何一个有真才实学而郁郁不得志者都是巨大的视觉刺激与心理冲击,对任何一个被贫困生活折磨者都是难以抵抗的巨大诱惑。有人心理有些不平衡了,凭什么有忠义心羞耻心的仁人义士都蒙尘了埋没了,而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下禽兽食禄,这个朝廷怎么这么不讲究。

朝廷想看到的就是这种结果,这便是千金买马骨,这便是黄金筑高台,就是要刺激大家,把大家刺痛,你们不是得瑟吗?你们不是给脸不要脸吗?爱咋咋地,老子不求人!

眼见功名利禄触手可及,眼见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许多人渐渐认识到,再与朝廷僵持下去毫无意义,死要面子只会失去更多,他们陆陆续续放弃了坚持,勇敢去追求幸福生活。

如果冒辟疆愿意,他有能力、有资格选择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可以得到更多,甚至都不需要担上什么背叛的名声,因为政府已经给他找好了理论依据:据查冒辟疆是蒙古皇族的后裔,元朝时移民到了中原,他为政府工作不仅不是背叛大明,反而是认祖归宗。

但冒辟疆仍然任性行事,我行我素,不理会朝廷秋波暗波,不愿意对朝廷投怀送抱,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朝廷硬怼这一最差的选项,选择了保留他心中的那一份气节,穷且益坚,贫贱不移,不坠青云之志——无论值与不值;武力威胁面前毫不畏惧——不论对与不对;蹉跎岁月仍任性行事,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不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在这点上,冒辟疆是个英雄,是个孤独而又窝囊的英雄,至少是他自己的英雄。

英雄无悔,英雄有泪。任性需要付出代价,冒辟疆选择了理想主义,他的前路注定了荆棘密布,他的余生注定了凄风苦雨,他必须含着泪咬着牙,在碌碌无为中看着别人在这个精彩的世界尽情表演。

好好的日子过的一地鸡毛,冒辟疆后悔了吗?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他还会作同样的选择吗?

由于历史代沟、身份地位、文化层次、精神境界的限制,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冒辟疆的思维,无法理解他的悲喜,只能隐约猜测,他应该是痛并快乐着——殉道的快感和万物得时而吾生行休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不能中和,而是两种感觉并存。冒辟疆不相信平行空间轮回转生量子纠缠,想到今生就这样了,想到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想到面皱齿落形容枯槁时可能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冒辟疆的痛苦更甚,于是他继续豪饮,寻找酒后忘记现实的暂时欢乐。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三杯浊酒下肚,冒辟疆胆子大了,情绪亢奋了,什么也敢说了,他借着酒劲编故事,写文章,作诗词,满满是对前朝的怀念和过去的怀念,其中也隐晦地包含了一小丢丢他对当朝的不满。

喝酒的事政府不管,但发表言论的事政府得跟他说道说道。

清人刚入关时并不惧刀笔文章,谁想说什么说去呗!清人马上得天下,崇尚野性美,到处秀肌肉,见到攻击他们的文章时不但不恼怒,反而嘲笑这些拿笔抵抗的文人太傻,竟然不知道钢刀要比毛笔硬的多。

康熙与先祖们的观点明显不同。康熙认为在战争时期可以对敌人大力炫耀武力,而在和平时期对自己人炫耀武力是低素质的表现,是进化不彻底的动物本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康熙对同胞们为没文化而洋洋自得的行为感到臊的慌。

为彻底摘掉满人“没文化”的帽子,康熙组织整理了国家大辞典,编纂了四库全书,成立各级史志办公室编写史志,并且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怀揣毛笔到处题字,努力表现文艺范,通过这些措施大力提升朝廷的文治形象和朝廷官员的文化素养。

但中华文华实在太过博大精深,学有涯而知无涯,短短几年不可能学会学全,何况皇帝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永远无法与那些以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学究,这是业余与职业的差距,永远赶不上。因此皇帝显摆文学术素养时往往只能是出乖露丑,无聊且无知,至于和文人比文艺更是以已之短攻敌所长,找虐找不自在和找不痛快。

康熙不服输,自身的努力加上马屁精们的吹捧让他以为很有两把刷子,百忙中抽出时间写诗,在全国各地题字,到处秀中华文华造诣。

心怀叵测的国学大师们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