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六章 阮胡子的故事——牵线 (2/3)

r/>再说剧情。绝大多数古代戏曲剧情曲折离奇,但套路化严重,基本公式如下: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被兵荒马乱或奸臣陷害打破,生离死别各奔东西流落天涯,老父母流落到某地暂居,女儿被好心人收留,儿子长大后后发愤读书成为高官或钦差大臣,忠心老仆或丫环始终不离不弃,最后因某一偶然事件一家人团圆,年轻人找到了事业和真爱,夫妻破镜重圆,老年人始终坚持不死,所有的委屈忧愁全成为过去,从此皆大欢喜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坏人被政府处理,在荡气回肠中弘扬了正气,打击了丑恶,最后得出“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结论。这些弘大的场景、离奇的故事一环套着一环,非常烧脑,没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巧合实在是编不下去,因此有了“无巧不成书”的说法。

而《燕子笺》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作之一:语言优美,各种好词好句让人如沐春风,典故应用增加了深度,插科打诨增加了趣味性;至于情节更是离奇,把上述所有巧合集中了起来,一大家人历经苦难竟然一个也没死,甚至连跑龙套的丫环、老师等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可谓是十全十美的典范。

阮胡子一直对《燕子笺》十分满意,每每翻看《燕子笺》时总会惊叹于其中的文学造诣和巧妙构思,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文坛奇葩,艺术巨擘,照照镜子都想给自己磕个响头。

在复社借走剧本后,阮胡子一遍遍回想着《燕子笺》中的精彩片断和情节,想着几处得意的地方,不由脸上露出微笑,相信该作品完全可以折服复社诸生。

阮胡子正想的出神时,下人来报家里来了客人。客人不别人,正是我们的老熟人杨龙友。

前面讲过,杨龙友是个老好人,没有复社非黑即白的臭毛病,没有明确的阶级站队和强烈的阶级意识,四海之内皆兄弟,乱攀交情,跟谁也是朋友,跟谁都自来熟,谁也不得罪,见谁在坑边也会伸出手拉一把。他跟阮胡子关系不错,双方平时多有往来。这次来的目的与复社一样,也是来看《燕子笺》的,得知迟来一步不免有些惋惜,不过他闲着没事,一边喝茶一边跟阮胡子聊天吹牛。

阮胡子满腹心事,猜想着复剧情现在进行到哪一段了、复社诸生又是如何的反应,没什么心情跟杨龙友闲聊,只是有一搭没一搭顺嘴搭话。

杨龙友也看出了阮胡子心思,当下安慰道:“胡子兄不用担心,冒辟疆和方密之都是识货之人,看了你的作品必然会生出惺惺相惜之意。有了这两人点头,重新得到复社认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二人正说话着,阮胡子看见派去打探消息的下人回来了,急忙问几位主席对《燕子笺》的评价。

下人喘了口气道:“恭喜老爷,复社三位主席对《燕子笺》充分肯定,认为其是难得佳作,当代艺坛明珠。认为老爷您远超同行,论文采,天仙吏,执牛耳,主骚坛,南国秀,玉林彦,玉堂班”。

听了这段话后,阮胡子全身舒坦,高山流水遇知音,感动呀!看来复社这帮小王八蛋尽管人品不怎么样,眼光倒还是不错,不枉自己屈尊折节。

杨龙友也笑着道:“看看,我说什么来着,胡子哥的才华足以征服任何人。”

阮胡子的心情大好,也有了和杨龙友聊天的心思,二人聊起了秦淮风月,听到杨龙友说起李香君时,阮胡子眼中放光,灾星未脱色心又起,想着哪日去看看香君表演。

二人正谈笑着,派去打探消息的另一家人又回来了,脸色不太好看。

阮胡子忙问其情况,家人支支吾吾半天道:“三位主席开始夸着老爷,不过夸着夸着味道变了,话不怎么好听,只是说老爷您有才无德,投崔魏,自摧残,仗人势,狗一般。”

听了这话,阮胡子脸色煞白,被骂倒无所谓——被打过了自然不怕骂,只是没达到以戏会友的效果,阮胡子非常失望,当下骂道:“亏得爷爷好心借戏给你,早知道还不如喂了狗。一群不知好歹的小兔崽子,一群给脸不要脸的王八蛋,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

听着阮胡子怒骂,杨龙友赶紧安慰道:“胡子哥别生气了,依我看来这倒不是什么坏事。你想想,以前复社诸人看见你跟看见翔一样躲得远远的,现在他们肯上门来借戏,可见他们对你的态度有所松动,还没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有了一次就有两次,不着急,慢慢接触,几个来回来了解多了,误会自然就消除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你还是要相信日久生情。”。

杨龙友一番话点醒了阮胡子,是呀,真是气糊涂了,跟一群孙子辈的小孩置什么气,何况置气又有什么用,若是能弄死这帮孙子也不用等到现在。想要在仕途有所作为,还得依靠这帮孙子。再者杨龙友说的确实有道理,只要复社的态度有一点松动,咱就有见缝下蛆的机会,迟早会有结果的。

杨龙友见阮胡子脸色缓和下来,想着是听进去了,不由心里也放松下来,忽然间想起一事,不由笑着对阮胡子道:“胡子哥,有这么个事,你看看合不合适。刚才刚说了,李贞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