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 三变态的故事——木匠 (1/3)

朱由校,客印月,魏忠贤,一公一母一半公半母,三个重口味组成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一个管自己高兴,一个管宫内,一个管全国,在三人的精心管理和真爱交织中,大明帝国日渐衰落,乌烟瘴气,血雨腥风。

朱由校死后17年,盘踞世界东方300年的大明忽然就崩盘了。正常来讲,最直接的责任人、最大的嫌疑犯应该是崇祯,不过崇祯的人缘好大家不愿说他,他一生勤劳节俭最后殉国大家不忍说他,加上清政府有意无意的引导大家不想说他,很快大家的目光盯住了大明的上一任法人——朱由校,怀疑是朱由校给大明下了慢性毒药,有意无意把明亡的责任往朱由校头上推。

经过分析,历史学家认为,大明从万历年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进入亚健康状态,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只是虚胖,大明需要补中益气舒肝和胃通便排毒休养生息。而朱由校继续了万历的路线,不知自爱使劲折腾,变本加厉透支生机,致使大明身体被掏空,虚病转为实症最终转为不治之症。这个不治之症在崇祯上台后爆发并迅速恶化,即使崇祯对大明进行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但大明已到了晚期无法挽救。历史学家认为,崇祯是背锅侠,是受害者,明亡的罪魁祸首是朱由校,万历是帮凶。

历史对崇祯的评价不准确,其中包含了大量清政府的舆论引导因素,这点随后再讨论,这里只分析朱由校。背上了这么大个罪状,朱由校冤枉吗?有点,让他负全部责任肯定是替人背锅。但他有责任吗?还真有,跑不了的,史书认为朱由校犯了三大错误:一是乱搞男女关系,生活作风有问题;三是重用奸臣,干部管理有问题;三是乱搞副业,工作态度有问题。

史书说的有道理但不全对,下面逐一分析。

一.生活作风问题

朱由校的生活作风有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我们更应该提前思考一个问题:皇帝的生活作风与他是不是好皇帝有无关系?

皇帝好不好,根据工作业绩可封为三级:最高级是文治武功,国泰民安,民族复兴,开疆拓土;比较级是守住祖宗基业,萧规曹随,猥琐发育,不浪不慢;最低级使劲折腾,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中国人民对皇帝分级时喜欢将功绩和道德联系在一起,这是惯性思维,但也是常识性逻辑错误,因为功绩与道德关系不大。不过这种优劣满足了国人下意识的感情需求,根源是中国人民善良、朴素的好人情结。国人认为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比如一个皇帝国破家亡时,我们第一反应是联想其私德,看看他是否与异性关系混乱、是否酗酒、是否铺张浪费、是否残忍好杀等。

对照这个标准,人们很快发现了朱由校满足第一条,于是以为找到了大明灭亡的关键,然后开始讨伐朱由校,批评他为了女人丢了江山,与宠幸妹喜为的夏桀、宠幸妲已的商纣、宠幸褒姒的周幽王、宠幸杨玉环的唐玄宗、宠幸李师师的宋徽宗一起列为反面典型。

尽管以上事例都是真的,但得出的结论并不正确,如螃蟹的听觉在腿上的试验一样,有事实有推理也完全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因为一样有事实有推理但结论相反的案例一抓一大把,许多成功的皇帝一样的私生活混乱:秦始皇灭了六国,娶了六国全部的王后、女妃、公主,觉着皇宫太挤,大兴土木造建造了阿房宫;汉武帝的冷宫比其它皇帝的大,他用金屋骗了陈阿娇然后将其塞入冷宫,娶了卫子夫然后喜新厌旧打入冷宫,然后逼死了卫子夫让给新进冷宫的妃子腾房间;唐太宗娶了比他大30岁、嫁了六次的萧皇后,抱了整整十块金砖,还杀了哥哥娶了嫂嫂;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后妈武则天等,以上这些的做法比朱由校更过分,更变态,但他们都是千古一帝,创造了自己的盛世。由此可见,皇帝的生活作风与的工作业绩确实没关系。

这件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品固然很重要,但有时也是累赘,于是有了“君子可欺之以方”。仁不统能兵,义不能聚财,很多时候人品反而是做出业绩的障碍,所以我们回首往事、发现哥的心态和颜值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但还是一样贫穷窝囊时,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哥的人品太好了”。

第二个问题,朱由校的干部管理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瞎子也能看出来有问题。作为皇帝,干部管理是朱由校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他不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可以饱食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以向平摆烂,可以不懂专业不懂经营不懂管理,甚至可以政治弱智军事无能道德败坏,但如果能做好一件事便是好皇帝:广招天下贤才,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显然朱由校没这个能力,他看走眼了,对魏总这个技能人才委以管理重任,却将一群真正的管理人才放了鸽子,让一群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受一个半文盲的领导。在干部管理这点上,朱由校做的实在太烂了,导致了无数的家破人亡人间惨剧,活该其受到世人唾骂。

最后一点——也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点——朱由校的工作作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