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七三章 李自成的故事——绝境 (1/3)

在励志故事中,每当危机来临,人性总会闪耀光辉,出现以下情节:战士们慷慨激昂,宁死不降,好战邀战,“打吧,连长”“连长,打吧”“跟他们拼了”,感觉不死就难受得不行;而领导人则每逢大事有静气,老神在在安抚众人,临危不惧,从容应对,成竹在胸,气质拿捏的死死的。

现实却有些黑暗和负能量,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李自成本人垂头丧气,手足无措;身边没有了铁血兄弟,也没有袍泽情义,只有一群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怂包二五仔,没人顾及集体和领导,只发愁自己下一下顿吃什么、在哪吃、有没有脑袋吃,一个个不太出息的样子。

一支军队就这样散失了战斗力,后人扼腕叹息,断定是李自成的个人威望、王霸之气、人格魅力不足,关键时刻镇不住场子,显然是平时工作中对下属的思想改造、核心价值观打造不力,在理论、信念方面建设不够,未能真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这才导致部队失去了凝聚力。

这个说法很具迷惑性,不过迷惑不了聪明人。聪明人对团队凝聚力的来源早有定论: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情怀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哪怕是对人性充满信心的学者也只敢说“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认为忠义之士仅占十分之一。

社会学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逐利,见利忘义,趋利避害、维护道义的前提是个人利益不受损失,语言不如金银实在,PUA干不过经济规律,能长久凝聚人心的永远是利益,现实生活总能轻松碾压有情饮水饱,眼前的苟且胜过了诗与远方,公平正义可以坚持但不能当饭吃,只要诱惑足够,“我不是随便的人”可以随时改口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

在单纯善良的我们像孩子般站在善恶的角度来感叹人情凉薄、批判人心险恶时,贤人们已经接受并利用人心人情,一方面以公理天道为纸张裱糊华美神圣的衣装,一边半遮半掩地表示自己很能挣钱,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社团、教派、企业的目标确定为:黄金白银,琼楼玉宇,玉粒金莼,肉林酒池,良田大屋,美女骆驼……

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体系、维度中,是非善恶无绝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许你心中的善正是令许多人发指的恶,你所坚持的道义正是别人嘲笑和摒弃的垃圾思想。

国人有传统的是非对错观,即:大家高于小家,集体高于个人,精神高于物质,荣誉高于生命,能做到这些的都是英雄。

每个人都有是非观、正义感和英雄梦,但总在诱惑面前背信弃义,这便是天道,这便是社会,这便是人性。灭人欲而存天理是理想状态,舍生取义一定程度上是违背规律,可以提倡,但不能强求。

大家都是俗人,没必要好高鹜远,没必要自我道德绑架,没必要拿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觉悟不够就大大方方承认,关键时刻经不起利益诱惑不丢人,只要我们背叛时不标榜自己和甩锅他人便值得点赞。

李自成再能干也扭转不了人性,不是他带兵无能、御下无方,只是时移势易,外部大环境变了,大家的利益点变了,社会地位变了,但人性没变,一直是这德性,觉悟没有随着地位和财富一起提高。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只要活着,必然要趋势逐利。

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闯军陷入绝境后,大家开始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失。

如何在一个行将死亡的集体中有效保证个人利益、或者说是利益最大化?自然是投降,散伙,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这时少提什么情义、气节,戒了!老子没文化但不傻,少拿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忽悠我!

于是,闯军开始期待朝廷的招安通知,看看朝廷能给个什么说法、开出什么条件,没条件谁投降呀!至少得有个缴枪不杀的承诺,史上朝廷过河拆桥杀降杀俘的事屡见不鲜。若是朝廷能给出保证甚至是优惠,大家一定会踊跃投降的,甚至可能有人会在李自成的身后对着他的腰子捅一刀,割了他的脑袋献给朝廷作为投名状。

李自成也在观望,不是盼着朝廷招安,而是盼着上天奇迹——最好是神迹的出现,老天爷坑了他这么多年,帮上他一次也是该的。

李自成远远望向和他一起被困、一样焦头烂额的张献忠。这些年来他俩一起打天下,互为犄角,共同御敌,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如今一起被围,更是难兄难弟,一条蝇上俩蚂蚱,飞不了你也蹦不了我。

不过友情归友情,队友的命总是不如自己的命,死道友强于死贫道,打不过朝廷无所谓,比张献忠跑的快就行。如果张献忠忽然人品暴发、愿意吸引火力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掩护他突围,他一定不会辜负张献忠好意的。

李自成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随后他想到张献忠也是这样想的,很快便没有了负罪感。

说实话,李自成一度很讨厌张献忠:走和他一样的路,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