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七六章 陈奇瑜的故事——窝火 (1/3)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唐王好肥胖,帝国的肥而不腻遍地走。帝国欢迎强人和强权,帝国政策往往是帝王心思,其身边的辅佐人员和机构便如挖掘机上加个篓、灭霸身边加条狗,不能说没用,只能说聊胜于无

闯军的诈降决策是李自成做出的,大家同不同意没关系,执行即可。当然,李自成一意孤行要诈降的做法并不是破罐子破摔,他是在赌,且相信自己能赌赢。

头一条,赌陈奇瑜不愿再拖。只要陈奇瑜猴急着结束战争,李自成便能抢到谈判的主动权——这点很重要。

第二,赌陈奇瑜不愿死拼。若朝廷军队真有决死之心,早就冲进峡谷嘎嘎乱杀了。陈奇瑜显然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指望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些不能在战场上得到的东西,这又给了李自成增加了谈判的底气。

第三,赌陈奇瑜贪功。眼见席卷五省、持续六年、涉及暴民数十万、生民上百万的战乱将要平息,这得是多大的功绩,再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完美收官,又是锦上添花的神来之笔,会给陈奇瑜厚厚的功劳薄再渡上一层金光。利欲薰心,利令智昏,这泼天的富贵换谁也迷糊、换谁也麻,李自成赌陈奇瑜无法摆脱其诱惑。

第四,赌陈奇瑜贪名。哪怕是杀人魔王也喜欢被夸仁德,除了变态杀人狂没有喜欢看血糊拉碴的场面,没人享受砍人的快感,更何况要杀的不是异族、不是死敌,而是大明的子民,没人愿意采用极端方式,没人愿意担上“人屠”的名声。若陈奇瑜的名声臭了大街,朝廷为了避嫌,以后自然不会重用他,大家也都会对他敬而远之,他的前途也就毁了。

以上这些看着都不是什么瑕疵,至少不是什么大事,做不了什么大文章,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李自成有信心把陈奇瑜这些小缺陷弄成伤口,然后红肿、化脓、腐烂直到感染全身,为他诈降创造最有利条件。

诈降是兵法,重点是“诈”,是《韩非子》中的“兵不厌诈”,是《孙子兵法》中“兵以诈立”“兵者诡道”,是“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金蝉脱壳”,是一位成功人士讲的“一个拐子一个筐”。

诈降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在三国时期更是被用烂了,光有记载的便二十多次,只不过是每回结果不尽相同:黄盖为诈降献出屁股,结果是火烧赤壁开启了三足鼎立;孟获智商不足玩诈降,结果羊入虎口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活捉了;周舫为诈降献出了一头秀发,诱敌深入歼灭十万魏兵;姜维诈降成了真降,事败后无奈自杀,总之诈降有风险,使用需谨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是谁也能玩得转的。

李自成知道陈奇瑜研究过兵法,更看过三国,在他面前玩诈降实在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想要骗过陈奇瑜不能简单举白旗、不能光练嘴,得有实际行动。

为了将诈降演得更逼真,李自成从精神麻痹和物质腐蚀两方面入手。

精神方面很简单,装怂,装可怜,装孙子,装肌无力,韬光掩晦,心如死灰,装着如饥似渴投降、死心塌底从良,装得越像越好,得一看就是妥妥的老巴黎正白旗。

光自己装不行,整支部队得一起装。李自成想强调一下诈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不过在视察一番部队后放弃了。这群人大多数是山民——还是山村里底层的那群,几乎没个富态的,从小饿着肚子长大一脸苦相,又饿了近两个月面黄肌瘦,如今打了败仗前途渺茫,精气神全没了,大多数已认怂认命,逆来顺受引颈就戮,尸居余气行尸走肉,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让人看着就气不打一处来、想一刀捅死的那种怂,活脱脱的投降对圣体,不投降还真对不起这副形象。

李自成不再担心这些人锋芒毕露杀气难掩被陈奇瑜看穿了,因为即使这些人嚷着说宁死不屈都没人信,不用装,本色演出即可,发力过猛了反而显得太假。李自成怀疑这些孙子是假许降、真投降。

物质腐蚀方面,李自成将这些年辛辛苦苦打劫来的钱财珠宝装上车,排着队送给陈奇喻,名义上是充公,大部分则是装进了官员的小口袋,以换取对方的懈怠或者闭嘴。

钱难挣,翔难吃,这世道挣钱不容易。大多数人嘴上说钱比命重要,身体却很诚实,一直在拿命换钱,无非有急性的——如抢银行,有慢性的——如当牛马,表现不同但性质如一,谁也别笑话谁。

正因为钱是拿命换来的,许多人会把钱穿在肋骨上,往外掏钱时总是眼中含泪心里滴血。

李自成不是个小气的人,他的原则一向是骑着单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特别是开始创业后,他从来没有碰过钱,对钱没什么兴趣,当初最快乐的时光是当驿丞的时候。

李自成不贪钱不是因为高尚,是因为他贪的更大更多,追求于军事的胜利,至于钱财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求钱来钱自多。

正因知道钱的重要性,李自成从不忽悠别人无私奉献,不拿格局情怀PUA下属,他知道钱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有钱能使鬼推磨,世路难行钱作马,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一七六章 陈奇瑜的故事——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