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章 方密之的故事——成功 (1/3)

聊完冒辟疆,接着聊四公子中的最后一人——方密之。

方密之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有个中国人民共同的爱好:起名字。方密之的起名情结非常浓厚,今天心情好了起个名字,明天不爽了再起一个,换了工作起一个,搬了家起一个,想换风水改运势了起一个,甚至有时没有原因莫名其妙心血来潮了也给自己起个新名字,其一生共给自己起了三十多个名字,更过分的是还有几个和尚的法号。

名字多了难免质量下降,有些名字聱牙诘曲,有些文理不通,甚至有些互相冲突,如弘智、愚者这俩名字都用过但互相矛盾。由于他的名字太多且改的太快,身边人总是记不住了他的名字,好不容易记住了他又改了,你叫他时他不搭理,或者认真地告诉你说叫错了。

为便于标记,时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作“药地和尚”,后人也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作“方科学”。

起绰号是我国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可以有效解决名字生僻、难记、拗口等问题。比如刘备访诸葛时自报家门称为“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刘玄德”,诸葛亮家童儿只记的来了个姓刘的,是个大耳朵,一双眼睛贼溜溜的到处乱瞄,于是送其雅号“大耳贼”,又贴切又活泼又好记。

古龙先生说过,名字并不一定符合真实状况,叫富贵的也许穷困潦倒,叫壮壮的可能瘦弱,叫忠良的可能是叛徒,但是一个人的外号往往不会叫错。事实确实如此,方密之是个多面手,除了传统琴棋书画,他还是个药师,是个和尚,是个科学家。

重点讨论一下方密之科学家的身份。

科学家现在是个高大上的行业,是大国利器、大国重器的制造者,是重大创新、重大突破的领路者,是世纪工程、经济奇迹的设计师,因此许多小朋友的理想都是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科学家这个职业在古代是个冷门。古人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发掘出科学的巨大能量,不知道科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更不知道科学杀起人来更狠更稳更准,因此国家层对科学研究不是很支持,只有个别几个专业享受国家的专项津贴:医药学;天文学中的历法;化学中的炼丹;哲学中的算命;建筑学中的土木工程等,数量不多且不成体系。其它项目由于没有朝廷背书和资金支持,搞科学研究无利可图,只有那些热爱科学、衣饭不愁、闲极无事还很聪明的人才从事科研。

在此声明一下,科学家不是专家。专家们往往脑洞大开,比如什么水稻上山、禁燃烟花、穷人租房、上班交钱、电动禁行、惩罚未婚、手工种地、收失业税、行跪拜礼等,可以智商或道德缺失,可以信口雌黄。而科学家是搞技术的,思路必须清楚,说话得负责任。

方密之不是专家,他是真正的科学家,从小遇事爱琢磨,琢磨不明白便去看书,中国书不够看了看外国书,书本知识不够看了去做实验。他不但研究礼乐、律数、文字、书画、医药、文学、历史、历法、哲学等中国文人传统研究的科目,还主要研究物理和生物,如动植物、人体生理、解剖学、地心说、天体运动、行星公转、太阳与地球距离等,特别是光学方面,还动手做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散射以及小孔成像实验,但凡当时条件下可能研究的,没有他不涉猎的。经过多年折腾,冒辟疆研发了大量的成果,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多项首创,填补了大量空白,比林则徐睁眼看世界早了几百年,比清朝廷瞎看世界更是高出了几个档次。

方密之为什么这么优秀?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家庭。

方密之的祖父是当时著名学者,东林党员,佛学、儒学、道学、朱学、心学、易学、医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东林党标志性讲师;大爷、父亲、叔叔都是当时著名学者,某些学术方面还超过了祖父,且都是厅级以上干部;姑姑是当时著名学者,姑父是山东省长。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方家传至方密之这辈没有任何运势衰败的迹象,其中一位已经担任了湖广一把手。

一个家庭要发达,需要祖坟上冒青烟。青烟从哪里来?方密之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最终认为是骨头中含磷较高,磷或磷化物高温自燃,白天是青烟,晚上是鬼火。

坟里埋葬的骨头有限,因此青烟有限,不可能越烧越旺,因此人们常说“富贵不能过三代”。一个人光芒耀眼才华横溢时,也就是祖坟中的骨头猛烈燃烧之时,烧完就没了,因此许多优秀人物的子孙往往会比普通人更平庸更不起山。

方家为什么会代代红?光靠坟头自燃显然不够,他们靠的是优秀的基因,更是严谨的家风和浓厚的学风。每个方家儿女从祖上得到的不是存款、旺铺、房产、金银,而是藏书,方家的藏书被称为“两间皆字海,一尽始羲皇”。

如此一个巨大的官宦家族,竟然没有铜臭反而满是书香,因此方家的每一个人都不怎么需要祖上余荫,他们总是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来安身立命。

少年时代的方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