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侯方域的故事——疯长 (1/3)

很快侯家双喜临门,侯方域的父新侯恂升任户部尚书。侯方域随父到了京都,不过户口没有随父迁走。根据户随房走的原则,侯方域办个京都户口不是什么问题,这件事比较令人费解。后人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没什么新意,无非是当时的京都户口不值钱,没什么购买房子、孩子上学、社保落地等方面的照顾,加之当时的京都大学也不是京都人大学,因此迁户没什么实际意义,并且户口留在当地还可能有考试、拆迁、征地等补偿,总之是实惠大于名声,还是不迁户的好。

随父到京后,侯方域被父亲推荐给了身给的朋友,嘱托朋友们多多关照孩子,好好带一带。能与侯父打交道的自然不是一般人,此期间,侯方域认识了大量叔叔辈的高人,如张溥、钱谦益,一些哥哥辈的才子,如吴梅村、陈子龙,或是政坛大佬,或是文坛大豪,没有一个普通人。

这些眼高于顶的大人物在与侯方域交往后也很快喜欢上了侯方域,发现侯方域实在不像刚从小地方出来的小孩子,其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知识的掌握已远超同龄人,其眼界早已跳出了商丘市和河南,更招大家待见的是他的性格:豪爽,“朝宗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傥荡任侠使气,好大言”。便是天下奇才的钱谦益也称侯方域为天下奇才,认为其兄弟可与苏轼兄弟并列(钱谦益并未看走眼,侯方域也不是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其壮年时世人仍称其可比于李白、苏轼);名士吴应箕、夏允彝认为侯方域可比作周瑜、王猛。这既是对侯方域文才武略的赞美,也是对其豪放、豁达性格的肯定。

然而好些事经不起推敲,细思极恐,这些表面上夸赞的好话实际是却有那么一丢丢诅咒的成分,最终一语成谶:苏轼在官场上一辈子郁郁不得志;王猛、周瑜生逢乱世,特别是周瑜35岁时英年早逝,简直是在给侯方域打草稿。

在一次社交活动中,侯恂将侯方域推荐给了复社秘书长张溥张叔叔。

张叔叔亲切接见了侯方域,鼓励他好好学学,不骄不躁,争取取得更大成绩,并表示侯方域已经完全符合一个复社社员的标准,郑重邀请侯方域加入复社。

复社是一个神圣崇高伟大先进的组织,加入复社一直是侯方域的梦想,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得张溥的邀请,正式成为复社成员。

在复社,侯方域认识了很多跟他一样高干子弟、一样东林二代、一样天资聪明且都长得比较帅的复社社员,大家的头上都有“少年早慧”“天下儿童”“县状元”等荣誉称号,其中以方以智、冒辟疆、陈贞慧三人为代表。侯方冒陈四人身份背景文化水平等相同,共同语言很多,经常在一起学习和娱乐,很快形成了小圈子,后来被人并称为“复社四秀才”或“明末四公子”。当然这里的“公子”是尊称,不含有“富二代”、“二世祖”“狗少”之类的贬义。

进入京都复社总部后,侯方域的第一反应是震惊。这些年来在商丘这么个小地方一枝独秀鹤立鸡群,跟周边人的档次差距大下了,跟他一样知识渊博的要么是些思想落后的老学究,要么是死气沉沉的朝庭官员,钻在窠臼里出不来;跟他一样脑洞丰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又缺乏知识积淀,或懵懵懂懂让人鄙视,或年少轻狂让人反感。身边都是些没有层次的货色,侯方域害怕跟臭棋篓子下棋会越下越臭,有意离这些人远些。这时的侯方域一方面感到孤独寂寞冷,天涯何处觅知音,一方面又沾沾自喜,以为天下英雄豪杰不过尔尔。入社后侯方域猛然发现,与商丘的萝卜开会相比,这里才是真正的群英荟萃,曾经的高处不胜寒其实是商丘无英雄,想到以前宥于一域却自我感觉良好,侯方域不由感到羞臊脸上发烧。

加入复社后,侯方域找到了龙归大海尽情遨游的感觉,这里有和他一样层次和境界的同学、社友、同志,每天可以共论天下,可尽展胸中所学,可找到太多共同的话题和共同感兴趣的物事,不用担心他们接不住梗,你想玩高雅的他们能全文背诵《诗经》中偏门怪僻佶屈聱牙的篇章,你想玩粗俗他们比你想象的更没底线没下限,你想享受诗词之美他们不但能脱口而出类似篇章并且还知道好几个搞笑的版本,你讲典故轶事时才发现他们已经从多个刁钻的角度深入了解,总之你可以放开了聊,使劲的炫。跟这些人聊天的感觉很爽,如饮醇酒,如沐春风,既有与朋友交流的舒心畅意,还有与雅人交流的满口余香。在这里,侯方域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知己的感觉,知己的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绝顶聪明的天才,对许多事情的看法殊途同归,英雄所见略同,这里的任何人之间都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总之如窃格拉所言:这里都是人才,说话好听,我超喜欢这里面的感觉。

还有一点让侯方域满意的是,他在这里可以找到“普通人”的感觉,不需要遮掩,不需要谦虚,没必要担心惊艳到谁,不需要担心庙太小放不下,这里随便哪个拎出来也是天纵其才天赋异禀,都是名动一时的宝宝,都是声震一方的奇才,谁也不比谁差,谁也不比谁优越,想在这里显眼反而很难。这里的舞台广阔的难以想象的,不怕你本事大放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