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用人的态度比较明确,几乎对所有人的使用过程都一样:快速上台——完全相信————真心托付——产生怀疑——失望透顶——及时更换。这种态度可以说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可以说是逢人必疑。关于崇祯用人态度最典型的案例是袁崇焕叛国案,此案的处理给时人也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大家都知道,袁崇焕通敌叛国是个冤案,最直接的原因是他没有叛国的理由。作为东北战区一把手,袁司令掌握着大明最强大的部队,可谓是当时大明实际上的军方第一人。考虑到当时世界上其它国家比较弱,可以说袁司令是全球军方第一人。相比大明,清朝无论地域、人口、文化、物质都远远落后,袁崇焕即使投降过去、当了满人的军方第一人,也无法与他现在的职权相比,可以说是投降清朝没有任何好处。
至于崇祯为什么非杀袁司令史上争议不断。袁司令是朝庭重臣,是边关柱石,是大明的一条腿。杀袁司令是崇祯在自残,自掘坟墓,自毁成长,更有人说崇祯中了清人的反间计,轻信了身边宦官和奸臣谗言。大家都痛恨清人阴险狡诈,痛骂奸臣贪财误国,埋怨崇祯智商不足让小人得逞。
其实不用想也知道,崇祯是个小精豆,智商够够的,小小年纪便轻松搞倒了如日中天的魏忠贤,又岂能让几个下人给糊弄了。崇祯比谁都清楚袁司令不是内奸叛徒,之所以杀了袁司令是因为他早就想弄死袁司令了。在崇祯上任前,袁司令便与崇祯的死对头魏忠贤关系莫逆,一朝一野合作默契,袁司令甚至还在宁远为魏忠贤建生祠;崇祯上任后,袁司令一直拥兵自重,居功自傲,不服管教,不经请示杀了朝庭的一方诸侯毛文龙;其部队一直半游离于朝庭控制之外;不顾军纪要求在驻地办起了农场;抢到了东西不上交充公,包庇底下犯错的军官等,这些事让朝庭很不满意,多次下令要求东北边军迅速坚决彻底整改。
每每这时,袁司令总是拿前线战事说事,拿军心不稳说事,提醒朝庭他们是大明的保护神。有时朝庭说话重了,袁崇焕马上表示工作干的太累太伤心太没劲,希望朝庭尽快派更合适的人来接替他的工作,搞得朝庭十分火大。
袁司令是这样的人吗?不一定是。他知道朝庭对他有意见吗?当然知道,袁崇焕是进士出身,万里挑一的聪明人,自然不会不明白朝庭的要求。
是不是袁司令不服管教?当然不是,袁司令也想得到上级的认可,让上级点赞夸棒,只是他也是管理者,需要管理一大摊子事和一群人。一边是朝庭,一边是数十万兄弟,他有他的难处,顺了哥情失了嫂意,没法做到左右逢源两面落好。
袁司令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的将军、所有封疆大吏、所有分管一摊的中层干部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朝庭负责制定政策并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是决策者和监督者,中层干部负责将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是操作者和执行者,二者永远存在着以下矛盾:
朝庭想让大家按划定的框框来做事,于是用政策来明确或限制中层的操作空间,想把大家圈住框住约束住;中层干部觉得上头一班文官纸上谈兵,政策完全不具备操作性,看上去头头是道,实则脱离实际全是屁话。
朝庭认为中层干部自觉性不够,紧着要求还老有人开小差,不框紧些做更没溜;中层干部觉得朝庭吹毛求疵屁话太多,实在面目可憎。
朝庭要求中层干部讲政策讲原则,命令执行不许打折、不许绕过、不能出圈;中层干部认为具体执行必须讲感情、讲策略、讲方式,硬梆梆执行政策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挨揍,朝庭的要求太过死板。
朝庭觉得基层不懂大局目光短浅限于一域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中层干部认为朝庭不接地气不懂边关之苦不知基层艰辛站着说话不腰疼。
朝庭觉着中层干部沟通困难胡搅蛮缠听不懂话是一群粗人;中层觉得朝庭装腔作势是道德婊和伪君子。
朝庭觉得中层不服管教;中层觉得朝庭充内行瞎指挥。
朝庭觉得对底下不能纵着由着,要有层级感神秘感;中层觉得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没必要摆什么臭架子。
朝庭觉得所有的单位需要统一标准统一待遇,必须一碗水端平;中层觉得自己的弟兄任务重待遇低,必须多吃多占。
朝庭认为规则是管理的基础,任何人不能突破规则;中层觉得但凡能打胜仗什么规则都是在扯淡。
朝庭认为以奢入俭难,薪酬标准要严格执行;中层认为上级是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要求提高待遇,越高越好。
朝庭认为精神控制胜过物质奖励,要求中层干部提高精神层次,讲大义、讲格局、讲奉献、讲前途、讲事业、讲理想,多些风格,少些埋怨;中层干部认为奖状、称号、锦旗、匾额太虚,朝庭把大家当傻子,因此不听上头的,要求朝庭少练嘴,多实惠。
总之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于是矛盾产生了——尽管双方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