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乾欣慰地笑了笑,正欲再问些什么,却听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
锣鼓喧天,夹杂着人们兴奋的呼喊,由远及近。
“这是怎么了?”
薛承乾疑惑地看向身旁的侍卫。
侍卫连忙躬身答道:
“回陛下,好像是朝廷的公人在宣读圣旨。”
圣旨?薛承乾心中一动,莫非是关于新文字推广的后续安排?
他快步走向喧闹的中心,只见一个身着官服的公人。
正站在高台上,展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感念天下黎民之疾苦,深知开民智之重要。今有新文字创立,简明易学,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朕特令天下普及新文字,半年之后,科举考试将采用新文字进行,广纳贤才,为明国之盛世添砖加瓦!凡我明国子民,无论贵贱,皆可学习新文字,参加科举,为国效力!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围观的百姓顿时沸腾起来。
“新文字?那是什么?”
“听说比以前的字简单多了,容易学!”
“半年后就用新文字科举?那俺得赶紧去学!”
“这下好了,俺家娃也有机会读书做官了!”
人群中议论纷纷,有兴奋的,有疑惑的,有跃跃欲试的,也有愁眉苦脸的。
薛承乾静静地站在人群中,听着百姓们的议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的决定,将彻底改变明国的命运。
一个小贩趁机吆喝起来:
“新文字识字课本!最新版的识字课本!欲购从速啊!”
另一个小贩也不甘示弱:
“新科举考试指南!包教包会!不考上全额退款!”
一时间,街市上热闹非凡,各种与新文字相关的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
薛承乾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转身对侍卫说道:
“走,我们去文学院看看。”
文学院里,院长和一众院士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印刷机一刻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印制着新文字的书籍。
“陛下!”
院长看到薛承乾,连忙上前行礼。
“辛苦诸位了。”
薛承乾看着堆积如山的书籍,问道。
“新文字的推广情况如何?”
院长捋了捋胡须,兴奋地说道:
“回陛下,百姓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各地私塾爆满,甚至一些寺庙道观也开始教授新文字。我们正在加紧印制书籍,争取让更多的人尽快学会新文字。”
薛承乾点点头,又问道:
“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呢?”
院长答道:
“也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了。新的考题正在拟定,考场也在安排布置。只是……”院长面露难色。
“这新文字毕竟才刚刚推广,很多学子还不熟练,恐怕……”
薛承乾明白院长的担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
他沉声说道:
“朕相信,只要他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掌握新文字。朕要的,不仅仅是熟练运用新文字的人才,更是有真才实学,能够为明国做出贡献的人才!”
薛承乾离开文学院后,新政的消息如同春风般迅速吹遍了大街小巷。
吹进了寒门学子破旧的书斋,也吹进了世家大族雕梁画栋的府邸。
城南一间逼仄的出租屋里,几个寒门士子正围着一盏昏暗的油灯苦读。
圣旨的内容传来,屋内顿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太好了!新文字科举!我们也有机会了!”
一个面黄肌瘦的年轻人激动地挥舞着拳头,险些打翻了油灯。
“是啊!以前那些世家子弟,从小就有名师教导,我们哪比得过?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另一个书生也兴奋地说道,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芒。
“我这就去买新文字课本!一定要好好学,争取考个状元回来!”
他们好像看到了金光闪闪的未来,看到了摆脱贫困,光宗耀祖的希望。
然而,在城北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岂有此理!简直是胡闹!”
一个身穿锦袍的老者,将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他是当朝太傅,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新文字,粗鄙不堪,如何能登大雅之堂?科举考试,岂能儿戏?”
另一个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