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油脂。
皇帝刚刚宣布新文字科举方案,朝堂上便炸开了锅。
“陛下,万万不可啊!”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地出列.
“我朝沿用姜国文字数百年,早已深入人心,如今骤然更改,岂非动摇国本?”
另一个官员也跟着附和:
“是啊,陛下!百姓们好不容易才熟悉了姜国文字,如今又要学习新的文字,岂不是徒增混乱?”
这些官员一个个义愤填膺,好像薛承乾推行新文字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
他们声嘶力竭,唾沫横飞,就差指着薛承乾的鼻子骂他昏君了。
薛承乾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一点波澜。
待他们说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所言,朕并非没有考虑过。但朕想问问,诸位口口声声说百姓熟悉姜国文字,可知道我朝识字率几何?”
众臣一愣,面面相觑。
识字率?他们哪里知道这个?
他们只知道自己识字,自己的家族识字,至于那些泥腿子认不认字,关他们屁事!
薛承乾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一份卷宗,扔到地上:
“诸位不妨看看,这便是我朝暗卫统计的识字率!看看我明国,究竟有多少人识字!”
卷宗在地上滚动了几圈,一个官员胆战心惊地捡起来,打开一看,顿时脸色煞白。
其他官员也纷纷围上去,看着卷宗上的数字。
一个个如同被雷劈了一般,呆立当场。
卷宗上赫然写着:
姜国全国识字人数,不足总人数的百分之五!
“这……这怎么可能?”
一个官员喃喃自语,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另一个官员更是惊呼出声:
“就连朝中官员,也有不少人目不识丁,这……这简直是……”
他话还没说完,便被旁边一个同僚捂住了嘴巴。
这种话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这不是打他们自己的脸吗?
薛承乾看着他们的反应,心中冷笑。
这些世家大族,平日里高高在上,自诩饱读诗书,原来是一群井底之蛙。
“诸位爱卿现在可还觉得,新文字会造成混乱?”
薛承乾的声音冰冷,如同寒冬的北风。
“朕要告诉你们,正是因为姜国文字的繁琐复杂,才导致我朝识字率如此之低!新文字简单易学,人人可学,这才是我明国走向强盛的基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态度更加凌厉:
“朕意已决,新文字科举势在必行!谁敢阻拦,便是与朕,与天下百姓为敌!”
朝堂上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官员们一个个低着头,不敢与薛承乾对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尖锐的声音突然响起:
“陛下,臣有本奏!”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材矮小的官员走了出来。
他是吏部侍郎,名叫钱有德,一向以善于钻营,阿谀奉承而闻名。
“钱爱卿有何事要奏?”
薛承乾问道。
钱有德躬身行礼,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陛下圣明,新文字固然好,但臣担心,那些寒门子弟,学识浅薄,恐难胜任朝廷要职啊……”
他故意顿了顿,眼珠滴溜溜地转着,观察着薛承乾的反应。
薛承乾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哦?钱爱卿的意思是,朕应该如何呢?”
钱有德眼珠子一转,搓着手,谄媚道:
“臣以为,不如设立两套科举制度,一套以姜国旧文字考试,一套以新文字考试。如此一来,既能选拔寒门俊才,又能安抚世家大族,岂不两全其美?”
他话音刚落,便引来一片附和声。
“钱大人此言有理!”
“如此甚好!”
薛承乾看着这些墙头草,心中一阵厌烦。
这些官员表面上是担心寒门子弟,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他正要开口,却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以为,钱大人此言差矣!”
说话的是户部尚书方正,他身材高大,浓眉大眼,一脸正气。
他是薛承乾一手提拔起来的寒门子弟,对薛承乾忠心耿耿。
另一道声音也紧随其后:
“臣也以为不妥!”
说话的是新任命的兵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