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系列小说 正月十六走太平 ——《》之十七 (1/2)

17.正月十六走太平

正月的雨雪一场连着一场。从正月十二开始下雨,接着是霰,再接着是冻雨和冰雪。

前几天,林一林就向要好同学发出了正月十六走太平的邀请。因为冰雪突然降临,气温又骤然下降,外地同学只有三个人响应。

林一林当然也邀请了毕悟水和梅小红,另外又邀了四五位朋友,凑了十来个人,一个大圆桌正好坐满。

元宵节清晨他就拉了临时微信群,发出了正式通知:“本群的老同学老朋友元宵节快乐。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请大家明天下午四点到小小厨秋月厅集合。先吃饭还是先走太平,商量决定。”吃饭的地点还在小小厨,原来想订太平古城饭庄的,结果那里早已人满为患,没有座席了。

小小厨位置也挺好,就在积玉桥头,正是民俗行走的起点。下午四点余,相约的老同学老朋友都到了,没有见过梅馆长的人在悄悄打量她,见过面的又相看了好几眼。

外地同学直截了当地问:

“林一林,介绍一下,这位美女是谁?”

林一林从毕作家开始介绍,然后说:“这是梅科长,退休后是梅馆长,全城最好的瑜珈馆的老板,是毕作家的爱人,也是我的合作伙伴,瑜珈馆每月给我发工资。”

“林一林是要请客,你一个人拿三份工资,退休工资、关工委返聘工资、还有梅老板给的。”

另一个熟悉的同学起哄:“他还有稿费和文学奖。”

林一林大方地说:“不管我有没有钱,以后每年走太平的晚宴都是我招待,只要大家愿意来。说实话,我早上与毕作家已经走过一次太平了。当然,走太平,多多益善。”

接着,他把毕作家再次隆重推荐给大家:“这才是我们县最著名的作家,现在正在创作长篇小说《野人山芋》,初步估计完稿有30万字。如果你们谁要买断,可要提前下单。绝对是畅销书。”

这时候梅馆长笑了:“朋友们可不要听林老师忽悠,他也是作者之一。买毕作家的书就等于是买他的书。”

外地同学问:“网上传的,你们西部元宵节爆炸案是真的吗?”

“是真的,而且十五当天爆炸地点的附近还发生了3点2级地震。”

“不会是爆炸引起的吧?”

“不是。前天又发生了住宅火灾,已经有15人遇难了。真是个多事之春。所以我们好好结伴走太平。太太平平健健康康最重要。”

经协商,大家认为饭前走太平更清醒更有意义。因此,他们一行十人,饭前开始走太平了。

林一林边走边当解说员:

小城“走太平”活动有一个传统的行走路线,称为“三桥两街”。这条路线从积玉桥(这桥是汉代建的)开始,就是我们现在的位置,进入袁家湾老街,积玉桥过来就是青石栏杆半边街,你们看这河边的护城墙,据说就是当年县令刘平建的。我们的右手,你们看,有个水塔,上面有标牌,这不是普通的水塔,这是保护建筑,这水塔是小日本鬼子的炮楼改建的。你们仔细看,像不像炮楼。上面还有小窗口,当年那是射击孔。走过这一排扁毛松,我们就进入了太平古街,这是仙鹤巷,传说有仙鹤来过这里,这条巷子过去是我们县城通往北方的重要道路,前面有拖板桥,也是古建筑。这条街现在是打铁街,我们在这里拍过电影《香河向东流》,我还得了编剧奖。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铁匠铺?街两旁基本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左手边还有个官渡食品厂,这里的糕点很正宗。走出这个长长的小街,前面就是红栏桥了(这座桥是宋代建的,后来经过几次修缮)。之所以叫红栏桥,是因为当年建的时候,栏杆是红颜色的。过了此桥,就是古城巷了,我们的一个朋友写有长篇小说《古城巷》,写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作者是中国作协成员。我们右手边是古城小学,小学东边就是县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样子,书非常多。

再往前出了这个巷口,就到太平广场了,那高大的门楼是贺橹楼,传说是三国大将贺弼在这里造橹而得名,太平桥原名就叫贺橹桥。过了这座门楼就是太平桥了。你们看这里到处都是特警,人流量太大,需要疏导。现在我们就走在太平桥上,这座桥也经过了数次整修,原来还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钢索斜拉桥,现在这桥如龙卧碧波,有廊有亭,甚为壮观。慢慢走过桥,就是太平井和太平阁,到时候,我们可以下去看看。

走太平整个路线长约五华里,具有深刻的民俗意义。我们在行走过程中,是否感觉到三座桥一座比一座高,这象征着步步高升,整条路线的设计也体现了对健康和幸福的祝愿

这条路线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步行路线,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例如,走三桥取自积玉桥的“玉”,红栏桥的“栏”,太平桥的“平”,谐音为“遇难平”,寓意遇到困难和灾难都能平安度过。而走两街则取自袁家湾的“袁”和太平大街的“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