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四三章:潜龙在渊 (10/11)

喜出仕做官。谢安的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她看见谢家各门,诸如谢尚、谢奕、谢万,皆家门富裕而地位显赫,只有谢安隐匿山野且居无定所,便问老公:‘大丈夫不想富贵吗?’谢安遮掩口鼻低喟道:‘富贵不可避免。’此后果然出仕。其与妻子谈话,留有‘言传身教’的典故。夫人刘氏问谢安:‘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谢安答道:‘我总是用自身的言行来教育孩子。’他爱陪子侄辈谈诗论文,侄子谢朗、侄女谢道韫、外甥羊昙皆待其亲如家人。除了好赌,他的品行几乎无瑕。尤其不重视名利权位,朝廷屡召不出,虽曾应桓温‘救国’之邀,却出而复返,直到众望所归,他才再赴国难,留有‘东山再起’之典故。”

斯文之士在前边徐徐转望,动作缓慢地挣扎,想要下车。

“虽说其乃‘乌衣子弟’,”恒兴在旁叹道,“不过他向来淡泊名利,至死没有私宅。皇帝只好颁发诏令在其官衙府邸备办丧事仪式。到安葬时,其葬礼规格与大将军桓温相同。又因击败苻坚的功勋,被追封为公爵。谢安与王导等世家大族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国时期孙权旧部‘乌衣战队’之驻地,世称乌衣巷。后世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乌衣巷昔属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至东晋改造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谢氏门户地位突出。其时士族以王、谢并称。他们之中,论人才则谢安出众,故桓温举荐顾命之臣,以谢安居首。”

斯文之士在车上与羽氅先生拉拉扯扯,似将发生扭打。

信孝闻着茄子眺望道:“谢安游山玩水大半辈子,直到谢氏家族在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肯出山,历任吏部尚书等职。并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诸桓仍然拥兵自雄。谢安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处事顾全大局。在淝水之战,谢安作为东晋阵营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北国南侵大军,使晋室得以存续。日后都督十五州军事的谢安出山时已经四十多岁,初应大将军桓温之邀,赴任帐下幕僚。他慢悠悠走到桓温的府第,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谢安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后来桓温走访谢安落脚栖居之所,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毕,让侍从取来头巾,徐徐穿扮。左右忙加催促,桓温制止说:‘且让他戴好帽子再相见。’桓温就是如此器重谢安,日后即便谢安与王羲之家族联手提防桓氏恃强篡位,桓温也不找他的麻烦。桓温与其弟桓冲逝世后,谢安执政,从长远考虑,安抚诸桓与群谢宿隙,使部属之间无争无斗,大抵都是这样。东晋能在‘淝水之战’后取得最大的一次乘胜扩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能一致对外。”

斯文之士缓缓揪羽氅先生的胡须,拽来拽去。后者发出连串叫苦,仙风道骨的形态受损,优雅不再。

恒兴嗟谓:“此后苻坚失势,转而向东晋求救。谢安起兵北伐,与攻克了洛阳等地的桓氏诸将联袂进军,使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东晋的版图。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江南的人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次战争使谢氏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因司马道子专权,奸谄小人乘机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便连桓氏名将‘笛圣’桓伊也看不过眼,以音乐为之鸣冤。谢安借口救援苻坚,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建筑新城避祸。他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但没多久,谢安病重,委任谢玄为督察,伺机进军河洛以北。随即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晋帝闻讯,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赐棺木、朝服,赠衣一套,蜡五百斤……”

斯文之士从车里拿蜡烛敲打羽氅先生的脑袋,笃笃有声。羽氅先生恼道:“妹夫,你今日为何一反常态,如此有失斯文?真不该让你跑去跟桓温这般痞儿厮混,难免也要‘近墨者黑’。前次他居然拿弹弓来家里打我,刚才我又挨了弹丸从林雾里遥射,不知究竟乃谁所发……”

长利憨问:“车上拉扯不休的那位胡须先生是什么人呀?”

“丹阳尹刘惔,”信孝闻茄回答,“看不惯桓温,经常互相戏弄。桓温去探望名士刘惔,看到刘惔躺在床上,便用弹弓打他的枕头。结果弹丸迸碎在褥子上。刘惔勃然大怒,起身责问:‘这样你就能在战斗中获胜吗?’他是在讥讽桓温当兵出身,做事不离本行。桓温脸色非常不满,但仍豁达大度。桓温雪天出猎,以打围方法排兵演练阵式,碰到刘惔等人在路边闲谈。刘惔见桓温一身戎装,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说:‘我若不作这些事,你们这班徒逞口舌之辈哪得坐谈?’史料称桓温对人夸赞殷浩辩论非常美妙,曾回味谢尚等在座诸士的反应说:‘谢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亦时时心有所得。回头再看看王家那几个,就跟身上插着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