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专家认为运河文化起源于码头,本质就是码头文化;也有专家说运河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是文化交流的象征等等。很明显,除了船文化具有物质外化的特征,其他解释都是拿一个文化概念来解释运河文化。最离谱的是有人认为运河文化是符号化的文化现象。所有这些解释,离我想要的答案很远。也许我的另类解释可以为运河文化正名。
我环顾四周一眼,感觉了一下专家们心中的得意,我说道:“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不过,对于运河文化这一概念,我有一个全新的想法,不知道能否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分享?”说完我挨个看了几位专家,目的是想让他们感受到发自内心深处想挑战专家权威的眼神。
“小卫同志有新的见解,可以说出来听听”,市里来的专家说道:“年轻人有新的想法,要鼓励和支持”,说完他向几位专家点了点头,专家们纷纷点头称是,但是眼神里却有一丝嘲讽。
“那好,我班门弄斧了”,我自信的看了他们一眼,说道:“其实我觉得运河文化的根基是运河,要搞清楚什么是运河文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运河,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运河?当然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就是航运和灌溉的需要。不仅中国,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运河都起源于人们的需要,我们的大运河也不例外。最初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运兵运粮开凿了邗沟,随炀帝为了保证都城长安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以及远征高句丽的需要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毫无疑问在农耕时代水运的优势能够满足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需要,所以才开凿了运河。元明清三代均把运河漕运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也是因为需要大运河运输粮食和物资,枢纽天下财富。一旦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对大运河的依赖度降低,运河的命运立刻发生了转折,比如铁路运输高效便捷拥有运河漕运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1906年运河漕运完成了属于它的历史使命。那么,到了今天,我们还需要大运河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我们不再需要她的运输功能,因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运河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就像通州运河改造以前一副脏、乱、差的形象,谁又敢说我们不需要她,即使当时承担着城市排污河的角色,也是一种需要。随着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21世纪,我们对大运河产生了新的需要,那就是景观需要”。
也许我的话多少有些道理,专家们听得很认真,倨傲的神色少了一些。
“那么我们是不是据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运河的生存与发展源于人们对它的需要,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大运河的发展历史,中外运河起源与现存运河的价值得到证明。依据这一点,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通州不再需要一年运送几十万吨粮食的运河,因为这种效率低下的运输方式早已被淘汰。对于这座城市,人们对运河的需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景观需要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给予运河的全新角色,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通州大运河新的归宿。在这个需求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考虑一下,适合这个时代,承担城市全新角色的运河应该表现出怎样文化内涵?我想不应该是漕运时期的那些文化元素,不是皇家文化,也不是船文化和码头文化,而是紧跟这个时代由于城市的景观需要而产生的属于新生运河的文化。”
到了这时,专家总算明白了,我拐着弯对他们刚才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清算。有位专家气愤地认为运河作为一条承载了太多历史责任的河流,应该还她一个本来的面目,体现出运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运河岸边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需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我理解专家们对于运河倾注的感情,正是这种倾注了一生的感情将他们封闭在自己所能接受的观点中固步自封。我接过那位专家的话,说道:“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其实你们都清楚,我的观点站得住脚,因为我们对运河的需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运河不可能再回到运兵运粮的时代,当然我们可以像看电视剧一样倒回去回顾运河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尝试恢复历史,也不可能真正的恢复历史。假如运河是一部历史记录片,我们可以看到记录片的结尾吗?我想没有人可以看到,因为这部历史记录片尚未完结,永远没有剧终的一天。今天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这部记录片中写进属于这个时代的内容。几百上千年前,那些融入历史的辉煌已由我们的先辈写进了记录片,你们想想,我们应该在记录片中写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容,还是坐在这里假想古人的思想,揣摸古人的需要,然后把古人已经写过一遍的内容,再以我们掌握的表达方式强加到这部记录片中。历史已经走过,我们可以欣赏但是无法改变,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就拿这座大桥来说,我们需要的是一座沟通运河两岸交通的大桥,它的文化价值不是去追忆逝去的运河历史,而是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运河文化的象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