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鱼潜航器能随时根据周围水流的细微变化调整游动的姿态和节奏。
也就是说,让仿真鱼潜航器也能像鱼一样,根据水流的细微变化,来调整游动的姿态和节奏。
有了新思路,姜岳升便开始沿着这个方向搜集有关资料。
不久,他就搞好了一个方案,交给了段科长。
段科长原来也以为姜岳升不久就会退出这个项目了,因为已经四个多月了,姜岳升也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甚至连一点思路都没有。
但是,当段科长看完了姜岳升提交的研究方案后,立刻感到眼前一亮,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因为姜岳升的思路不仅新奇、有创意,而且还非常符合逻辑。
他把姜岳升的方案仔细地看了三遍,觉得姜岳升的论述有价值,值得试一试。
于是,段科长拿着姜岳升的方案,向潜航器处的处长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很快,处长下达的指令,让段科长以最快的速度,动员全科的力量,根据姜岳升的方案,发起一次攻关战斗。
段科长先把姜岳升的方案发给全体科员,然后组织大家反复讨论。在经过了两周的论证之后,形成了一个能落地的工作方案。
大家便开始进入攻关阶段。
由于加强水流的细微感知能力所涉及的难题太多,导致项目的进度并没有原来预想的快。
经过三次展期之后,全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在项目验收会上,改良后的仿真鱼,竟然游出了时速八十二海里的好成绩,远远地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
完成了这个项目,姜岳升又回到了软件处二科,立刻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工资也涨了两级。
在家休息了一周后,姜岳升便正式回到了软件处二科上班。
不过这次回来,他是带着光环回来的,孙科长马上把他拉进了一个攻防实验项目,把他分配在软件优化组。
这一次,他们要在试验场测试的机器人,是单兵侦查机器人。
测试环境模拟的是城市巷战,侦查机器人要偷偷潜入敌方区域,向侦察兵一样,对敌情进行侦查。
军方的客户发现,以前的老版本的侦查机器人有些问题,就是侦查机器人会过度地使用自毁功能。
孙科长他们经过观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很多场景下,侦查机器人还有逃生的可能的。但是侦查机器人却会误认为已经陷入了绝境,于是便启动了自毁程序,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姜岳升以前在洪志远公司的时候,研究过机器人的勇敢与恐惧的建模。
所以,他在接触了这个项目后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是机器人的危险模型算法有问题,导致机器人总是过度地评估危险。
为了更多地掌握现场情况,姜岳升决定先去测试场多观察观察再下结论。
他通过反复地检查机器人的运行日志,发现机器人的危险评估算法似乎没什么大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他向孙科长申请,想调阅机器人的原始设计图纸,他想看看这台机器人的自毁系统到底是怎么设计的。
但是,档案室的人拒绝了姜岳升的调阅请求,理由是姜岳升的级别不够。
姜岳升很郁闷,但是一想,自己确实还只是个普通的研究员。
在这个学者、专家扎堆的地方,他的级别确实很低,遭拒绝也很正常。
他又请示孙科长,能不能在档案室翻阅一下,不把图纸带出来。
孙科长又向档案室提交了姜岳升的查阅申请,这次档案室同意了。
姜岳升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档案室的阅读室。
监督他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胸前的工牌上写着名字叫翁姆。
姜岳升估计女孩可能是个藏族姑娘。
他在翁姆的监督下,打开了侦查机器人自毁系统的设计图纸,他看到了与他预想的完全不同的设计。
原来这个自毁系统由十几个子系统组成,仅仅爆炸点就有四十多个,分布在机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
而且引爆系统也极其复杂,要经过十几个前置条件才能引爆。
也就是说,要想触发机器人的自毁指令,只是机器人自己按下自己身上的自毁按钮是不行的,还要满足十几个外部和内部条件。
姜岳升怀疑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十几个前置条件上。
于是,他又认认真真地把设计图纸看了几遍,基本上把这十几个引爆前置条件都记在了心里,才离开档案室。
回到研究所,姜岳升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想那十几条引爆前置条件,最终他认为,机器人的危险评估模块,并没有过度评估危险,问题就出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