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初露锋芒 (1/3)

姜岳升一进研发部,就被分到了一个名字很特殊的项目组,叫攻防实验组。

这个名字乍一听起来,有点像军用或者警用的味道。

但是实际上,项目组测试的就是一些很普通的民用机器人。

甚至也包括一些很低端的机器人。

因为姜岳升入职的这个研发部,并不是核心产品的研发部门,而是一个比较边缘的研发部门。

实验的过程也并不是真的要攻击和防守,而是一个出难题、一个解决难题。

实验人员主要分为两组。

一组是设计障碍场景的,叫场景组,也就是出难题的组。

另一组是提出改进方案的组,想办法让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障碍场景,叫方案组。也就是解决难题的组。

场景组并不是把场景设计得越难越好,场景组设计的场景,其实就是客户需求的体现。只不过他们需要把客户的需求进行提炼和概括。

比如场景组要设计一个场景,测试一台军用野战机器狗的越野能力。场景组的工程师并不是真的需要把机器狗拉到山坡上去爬坡,而是要把机器狗在战斗中可能遇到的各类越野场景进行分类概括,然后制造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越野场景,比如深水沟、长陡坡、宽沟、乱石路等,只要机器狗能通过这些典型的场景,越野能力就算合格。

说白了,就是把一台待改进的机器人带到场景组设计的场景中,然后观察机器人如何处置遇到的问题。

方案组会根据观察分析的结果,不断地改进机器人的程序代码和硬件配置,以使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姜岳升被分到了方案组。

据方案组组长介绍,目前组里正在进行测试的,是一台很笨重的人形机器人。

这台人形机器人是在游乐场里供孩子们玩耍的一种对战遥控机器人。

具体应用的场景就是在一个模拟巷战的小战场里,有几台这种机器人对战。孩子们分成两伙围在小战场的周围,用手里的遥控器操纵这些机器人对战,一攻一守。

前些日子,这种机器人的经销商收到了几个游乐场的投诉,说这种机器人已经被孩子们发现了漏洞,导致攻方总是失败,守方总是胜利。

孩子们现在都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了。

研发部根据客户的投诉,便立了一个项,要求方案组解决这个问题。

场景组已经去几个游乐场调研过了,确实正如客户所说,只要守方的孩子们用遥控器操纵几台机器人凑在一起,摆成一些伪装的形状,攻方的机器人就傻傻地分辨不出来谁是敌人了。

这天,方案组的组长通知大家说,场景组那边已经根据客户的投诉,布置好了一个新场景,可以模拟敌方机器人对我方机器人的信息干扰。让我们去试验场实际体验一下。

所谓的信息干扰,就是守方机器人故意制造一些伪装,来迷惑我方(攻方)的机器人。

姜岳升到了测试现场后便发现,虽然任务书里描述的这些名词听起来挺玄乎,但是实验环境的安排,却显得挺土气的。

要测试的机器人,是一种在游乐场里供孩子们免费玩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样子很卡通,长得又傻又笨。只有很少的自主能力,比如发现目标并射击,或者蹲下躲闪敌人的攻击等。

而行走和转向,则都需要孩子们用遥控器操纵。

场景组布置的场景就是模拟在游乐场里,两帮孩子拿着遥控器操纵机器人对战。

守方的机器人身上涂装了伪装成建筑物的颜色和图案。

比如身上画上了一些窗户、门,或者空调一类的图案。

在战斗中,如果守方处于不利地位,守方的机器人可以把身体靠在建筑物上,或者多台机器人挤在一起构成一个伪装,就可以躲避我方(攻方)机器人的射击,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干扰。

姜岳升所在的方案组的任务是,找出识别敌方机器人伪装的有效方法。

方案组的人在准备好之后,便带着待测试的机器人进入场景组设置的场景,开始通过后台系统观察攻方机器人的反应。

他们发现,被测的攻方机器人在打开红外探测仪后,可以发现敌方机器人的红外影像。但是由于周边的发热物体较多,形成的红外影像有点混乱,不太容易锁定目标。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采购的红外探测仪还行,但是识别算法不给力,无法准确地分辨并锁定敌人。

接下来方案组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算法问题,来提高机器人分辨敌人伪装的能力。

实地感受完之后,组长召集大家在试验场旁边开了一个碰头会。他建议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尽量开阔一下思路,特别是要注意成本控制。

因为这台机器人的采购商都是游乐场里的一些摆摊的小老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