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纤纤(二十一) (5/11)

个同学的发言。等到大家都说够了,他才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我记得这句话,出自著名诗人北岛的代表作《回答》。它的发表,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整首诗是这样写的。”章老师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整理思绪,又像是在酝酿情绪。然后,他用那特有的低低沉沉的声音,深沉而动情地背出了整首诗歌: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当章老师背完最后一个字,那深沉的声音仿佛还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都沉浸在一种肃穆而震撼的氛围中,似乎正在竭力消化诗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与强大力量,回味着每一句诗带来的强烈冲击。过了好一会儿,章老师才在一片静默中再次缓缓开口:

“同学们,听完整首诗歌,想必大家已经了解,你们所提及的那两句话,绝非是对其字面意思的肯定,恰恰相反,是对这种丑恶现象的坚决否定。诗歌中那一声声坚定的‘我不相信’,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我们绝不能将诗人已经否定的东西当作真理来顶礼膜拜,更不能把荒谬视为真理!”

章老师的声音并不高,然而每一个字却极有分量,如洪钟一般久久地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位同学似乎都在一种“开悟”的状态下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终于,一名男同学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寂:“章老师,按照您所说,为什么纵观历史,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呢?即便在现在,依然存在恶人当道、好人受阻的情况,而且并不少见。”

沉默片刻后,章老师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再度响起:“纵观历史,若‘恶人当道,好人受阻’的现象已然成为常态,那必定是整个社会出现了问题,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方才同学们提及的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所处的社会也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然而,当今社会绝非那样的社会。之所以还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极为复杂,例如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人们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差异、人性普遍存在的弱点,甚至还有信息传播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现在同时发生一起正面事件和一起负面事件,你会更关注哪一起事件呢?”

教室里掠过一阵轻微的议论声。随后,一个略带羞涩的声音响起:“当然是……负面事件。”

“这位同学很诚实。”章老师的声音里甚至微微带上了一丝笑意,“不过,不必害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负面事件通常更容易引发我们内心的危机与不安,进而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当出现‘恶人当道,好人受阻’的事件时,媒体的报道以及社会的传播都会将这种现象放大,让人觉得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实际上,好人好事也在持续不断地发生,并且比这种情况更多、更广泛,只是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罢了。大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在你们的周围,究竟是恶人占多数呢,还是好人占多数呢?”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教室中率先响起一个清脆的声音:“当然是好人占多数。”紧接着,其他同学也纷纷响应。“对,好人占多数。”“肯定是好人占多数。”这些话语有先有后,却无一不是肯定的回答。

“的确,好人占多数。更确切来讲,有良知的人在任何时代都占据绝大多数。”章老师笃定地说,“只不过恶人当道的年代,人们的良知普遍被黑暗的现实所压制和束缚。而在正常的年代中出现恶人当道的现象,则是一些人的良知被胆怯、嫉妒、狭隘等人性的弱点所蒙蔽。不过,人的良知不可能永远被压制、束缚和蒙蔽,终有觉醒的这一天。当良知觉醒之时,会爆发出如火山喷发般的强大力量。这股觉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