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的语文老师卢老师在讲完高一语文第一课的《采桑子·重阳》之后对我们说:“你们要是有兴趣的话,下去之后也可以试着填填词,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时班里嘘声四起,我的想法也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开什么玩笑?背词都背不明白,还填词?”让我没想到的是,几个月以后,自己竟然真的对填词起了浓厚的兴趣。
高一下学期,我转学去了北院。新同桌王春晓有本《唐诗·宋词·元曲》,我闲时无聊翻开看了看,很快被宋词那独特的魅力给迷住了,像:“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每一句都狠狠地拨动了我的心弦,简直让我喜欢到灵魂发抖,以至于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对在我看来与宋词大同小异的元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感觉书里选取的元曲的质量明显比不上宋词,但也还是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有几首甚至只看一遍就背了下来,至今还记得: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折桂令·春情》
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双调·青江引·惜别》
贯云石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相比之下,我对书里的那些唐诗就不是多么喜欢,感觉无论哪一首都比不上在一本学习资料上偶然看到的陶渊明写的《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兴许是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引出来的欲望,也可能是卢老师当初在我心里埋下的种子破土而出发了芽,反正看完那本书不久之后我就开始尝试自己去填词了,进而又对写诗也有了兴趣,不光写古诗,还写现代诗。当然,由于对平仄韵律一窍不通,我填词写诗自然都是瞎写,顶多勉强算是师承林黛玉——因为我记得林黛玉在教香菱写诗时好像说过,只要有好的句子,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根本不用理会,所以不管填词还是写诗,我都只以写出好句子为原则,别的完全不管不顾,当然,其实想顾及也没有那个能力。虽然写出来的全是“贻笑大方”的东西,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很多十分特别的创作体验。
***
我填的第一首词是:
《相见欢》
风吹过后雨洒,声沙沙。却见西天日边存晚霞。
风吹雨,日未下,景绝佳。注定有心无意想到她。
这首词是高一下学期写的。那天下午放学时出现了“西边日落东边雨”的奇特景色——出着太阳下着雨的天气我不是没见过,可是夕阳那么亮、晚霞那么绚烂、雨又下的那么大的景象,那还真是我第一次见到,并且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当时,凝视着教室外大雨中的夕阳晚霞,我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要是林苹在这里就好了,她在南院应该也看到了吧?所以,一时兴起几乎没费什么心思就写了这么个玩意儿。尽管第一次尝试没经验,并且觉得“洒”字用得词不达意,“声沙沙”也没能写出大雨倾盆和地面铺满雨水的场面,可是由于觉得写出了“注定有心无意想到她”这个绝好的句子,写完之后,我还是为此暗暗洋洋自得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年的中招考试期间我们放了假,由于担心范鸟和飞霞考不好,更担心自己以后再也见不到她们,我在考试的第一天,在雨过天未晴的间歇,在家里的平房顶上看着天空的时候,没来由的想起了《采桑子·重阳》,于是就模仿着写了一首:
《采桑子·中招考试》
每到中招风雨急。去年如是,今年如是。今年风雨早一日。
担心只因为考试。去年如是,今年如是。今年更胜去年时。
除了这些记事的,我觉得上学期间自己写的最满意的一首词应该是这首:
《如梦令》
人生仅仅一遍,
或许不该平凡?
应当如烟花,
只求绚烂瞬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