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昏君周厉王 (2/3)

所用的餐具,都是用美玉制成的,餐具的边缘镶着金边。他和王后所用的便盆,都是用黄金制成。他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镶嵌着宝石。他每顿饭都要摆上一桌丰盛的美餐,吃完后便把剩下的美餐全部倒掉。他经常出宫游玩,每一次游玩时,前后护卫多达千人。每到一处,当地官员都要摆上丰盛的酒宴,进献当地的奇珍异宝。周厉王经常在后宫,让乐师们演奏的音乐,宫女们翩翩起舞,他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每日过着奢侈的生活,尽情的享乐。

3,禁止百姓说话。

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住在国都内的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进宫劝谏说:“百姓们无法忍受暴虐的政令,都在议论你的过失。”周厉王回答说:“我自有办法“。于是他派人找到卫国的一个巫师,让他在大街上来监视民众。这个巫师在都城内到处行走,对大街上的行人严密监视,听到谁议论君主的过失,就记下此人的长相,探听到此人的姓名及住处,回去向周厉王报告。周厉王听到巫师的报告,立即派人对此人进行抓捕并杀掉。这个巫师每日从早到晚都在大街上进行监视,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有多人先后被杀。这样以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诸侯们对周厉王的这种做法十分不满,也不来都城朝拜了。

周厉王34年【公元前846年】当时周厉王更加严苛,百姓们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在路上相见不敢相互打招呼,只能互相传递眼色示意而已。巫师把这一情况向周厉王进行了汇报,周厉王听后十分高兴,对巫师说:“你真是栋梁之才,堵住了百姓的嘴,使我的江山稳如磐石”。随后对巫师进行了重赏。

4,不纳忠言、一意孤行、变本加厉。

周厉王这样荒唐做事,难道就没有大臣劝谏吗?不但有大臣劝谏,而且劝谏的非常诚恳透彻,是他不纳忠言,一意孤行。

当初周厉王在朝堂上,把自己想改变典章制度,将山林川泽归为国家独有,并说这是荣夷公出的主意时,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强烈反对。

大夫芮良是位贤臣,直言劝谏说:“你如果真要这样做,大周王朝就要衰落了,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大祸临头。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人想独自占有它,那么祸患就多,天地间生成的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么能一人独占呢?一人独占必然招致天怒人怨,却不知防备大祸患。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你,君王您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吗?作为君王,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天神民众都能得到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每日还要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所以《颂诗》里说:‘我祖后稷文德盖世,功高能够与天神相配,你使民众自立生存,没有谁不以你为标’。《大雅》上的诗篇也说:‘普遍地赐福民众,成就了周朝天下‘。《颂诗》和《大雅》中所说的,不正是要普遍的分配财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才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学着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普通人独占财利,人们称它为盗贼,如果一个君王这样做,就会失掉民心,激起民愤,归附他的人越来越少,荣夷公若受到重用,周朝肯定要衰败。

芮良大夫这样诚恳的劝谏,周厉王不但不听,而且当场任命荣夷公为卿士,管理国家政事。

当天下人怨声载道,都城的百姓公开议论周厉王的过失时,召公也是一位贤臣,进宫劝谏,告诉周厉王,百姓们已经公开议论,无法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想出一个馊主意,让卫国的巫师来监察百姓的议论,谁议论就杀谁。周厉王当听到百姓们都不敢说话,在大街上相见只能用眼色示意时,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召召公进宫。召公进宫后,周厉王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当初你说百姓有怨言,公开议论我的过失,现在他们都不敢说话,我彻底消除了百姓们对我的议论,他们再也不敢有怨言了“。召公劝谏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处更严重。水蓄积太多,河流一旦决口,所伤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让百姓说话,民怨过大,就容易造反、危及朝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放言论,让百姓敢说话。因此天子治理天下,上至公卿、下至列士都能进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官【为君主编词作曲的官员】进献反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进献前代利弊得失的史书,太师进献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然后让盲人乐师朗诵和宣读。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见辗转上达天子,左右近臣要尽到规谏的责任,内亲、外戚要考察和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师和太史要教导、诲育天子。老臣汇集、整理各方面意见,然后由君王斟酌考虑、这样政事施行起来就很顺利,不会违背常理。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人类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百姓有嘴巴,又好比大地有饶田沃野,百姓的衣服粮食,都从这里产生出来。让百姓把心中的想法用嘴说出来,善事加以推行,恶事可以阻止,这是能够产生财富衣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