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建,姓田,名建,齐襄王之子,齐闵王之孙,他的母亲是君王后,战国时期田齐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21年在位,是个亡国的昏君。
齐王建即位时,已年满十七岁,朝中事务都由他的母亲君王后处理,齐王建无所事事,整日里吃喝玩乐,尽情享受。
秦国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军事实力也强盛起来。
秦昭襄王执政时,秦国成为七大诸侯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因此,秦昭襄王想吞灭其它六国统一天下。
秦昭襄王慧眼识才任命范睢为相国,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策略,秦昭襄王认为这一策略很好,采纳后立即实行。
秦昭襄王派使臣出使齐国,与齐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国进行贸易往来。这样,秦国既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又稳住了齐国,彻底破坏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秦国的这一策略真是一箭双雕,实在是高!
齐王建即位三年后,秦昭襄王派大军入侵赵国,赵国派出全国的精兵迎战秦军,双方展开大战、各有胜负。因赵国闹饥荒,导致粮食紧缺,前线作战部队若一断粮就会兵败国亡。赵国国君及文武大臣都心急如焚,派出使臣到齐国借粮食。主持齐国朝政的君王后目光短浅不想把粮食借给赵国。
齐国大夫周力目光长远、虑事周全,他认识到齐、赵两国乃为近邻,赵国一旦败亡,齐国就会遭殃。为了让君王后把粮食借给赵国,大夫周力决定先劝说齐王建,他愿意借粮后,两个人再一起劝说君王后。于是,大夫周力进宫拜见齐王建。齐王建正在与手下侍从玩耍,大夫周力走上前叩拜说:“臣下有要事说”。齐王建问:“有什么要事”?大夫周力说:“赵国派使臣来到我国借粮食,我们应该借给他们”。齐王建问道:“为什么要借给他们”?大夫周力说:“我们齐国与赵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赵国若败亡,我国必遭殃。借给赵国粮食使赵国军队取得胜利,我国才能安然无恙”。大夫周力说得如此透彻,对齐王建而言等于是对牛弹琴。齐王建说:“我母后主持朝政,你去向她说吧”。大夫周力说:“我知道是你母后主持朝政,我前来拜访你的目的,是说明借粮给赵国等于是在保卫我国,你同意借粮后,咱俩再一起劝说你母后”。齐王建说:“你还是向我母后说吧,我不参与此事”。大夫周力劝说不动齐王建,只好自己向君王后极力劝谏,请求她借给赵国粮食,头发长、见识短的君王后没有听从大夫周力的劝谏,拒绝向赵国借粮食。
作为明白一点的君主都会明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会支持赵国的,而齐王建却不明白这一道理。由此可见,齐王建是多么的昏庸。
赵国从齐国借不到粮食,于是急忙派出使臣分别到韩国、魏国借粮食。韩、魏两国的国君及大臣都认识到赵国若败亡对自己极为不利,不但借给赵国粮食,而且出兵救援。秦国看到韩、魏两国出兵救援赵国,便主动撤兵了。
齐王建即位十六年后,他的母亲君王后病逝了。君王后临死前,知道儿子窝囊,承担不起重任,自己的弟弟后胜贪财奸诈不可重用,想给儿子齐王建指定一位辅政大臣,于是,君王后把儿子叫到病床前,说道:“为娘就要离世,我想为你选定一位辅政大臣,以确保江山稳固”。君王后刚要说出这位辅政大臣的名字,齐王建却说:“母后等一下,孩儿我去拿笔砚竹简,您留下遗书”。说完转身进屋去取。等到他取来笔砚竹简时,君王后已经糊涂了,想不起来自己要说什么。君王后咽气后,齐王建哭得死去活来。齐王建这样痛哭母亲,有两个原因:一是孝敬思念母亲;二是失去了靠山,自己没有能力执掌朝政。
按说三十三岁的齐王建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可是他在母亲执政的十几年内丝毫不关心政事,也不与大臣们接触交谈,整日里就是饮酒玩乐。他第一次坐在朝堂上寻视了半天,对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不放心,于是任命自己的舅舅后胜为国相,把朝政事务全都委托给舅舅后胜处理。
国相后胜大权独揽,任人唯亲,他派人为自己营建的府第宽大豪华无比,与宫室一般。国内各地官员进献贡品时,都一分为二,先送到他的府中,然后再送进宫中。
秦国知道后胜专权贪婪,于是派人送给他重金。后胜的宾客及侍从也经常得到秦国的金钱,这些人得到秦国的好处,便听从秦国的安排,尽力为秦国办事。
当秦国发兵讨伐韩、魏、赵等诸侯国时,被讨伐的诸侯国都派使臣到齐国求援,后胜及其宾客、侍从平日里吃了秦国的好处,铭记秦国的嘱托,一起劝说齐王建不要出兵救援其它诸侯国。齐王建本来就头脑昏庸,听了后胜等人说的话,一心发展两国双边贸易,整天有钱赚,不亦乐乎。
秦王嬴政亲政后,继承祖父、父亲的遗志,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他继续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派出使臣出防齐国加强两国友好关系,同时给后胜赠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几位美女,还给后胜的宾客及侍从送了金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