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章 —玩古玉 (2/4)

如生”,原始部落首领以及后代皇帝下葬,往往陪葬生前无比珍爱的玉器,所以精美的玉器多出自皇家陵墓。而皇家陵墓本来就少,再加防盗措施严密,所以世间显现的精美古玉就实在罕见了。

市面少见古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还不允许拍卖出土文物,如青铜器、高古玉,国内拍卖公司就不敢公开拍卖,致使很多古玉或是藏而不露,或是走私出境,如此想来,古玉露脸的机会还能多吗?目前国内上拍的高古玉器,多以海外回流的身份合法化,出入变通,身价倍增。物以稀缺为贵,因此,年代开门的精美古玉,市场价格异常昂贵,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有钱的买主,皆为富商巨贾,并非古玉行家;而古玉玩家,又都缺钱,重器不得上手,只能隔着展柜玻璃,享享眼福了。

二、古玉难辨

古玉珍贵,价值连城,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真品古玉难求,于是仿造成风。唐宋就曾仿制古玉,明清继往开来,仿品巨增。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于今利益所趋,仿古之风尤盛,且设备先进,工艺高超,致使赝品当道,弄假成真,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除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一般人手中的古玉很难被人认可。但,博物馆中的藏品也应分别对待,一类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肯定不假;另一类则是民间征集品和名人赠予品,就很难说是真是假。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都曾收购过一批高古玉,便引起广泛争议。博物馆中专家不少,都难保真,何况民间藏品就更难辨认了。

懂点历史和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基于保护文物的原则,官方的考古发掘很少,很多古墓的发掘完全出于被动,往往是盗墓者光顾后的打扫战场,所以,真正发掘出土的古玉寥寥无几。那么,市面上何来不少古玉呢?实际上,除了盗墓挖出的,更多则为农村田间耕作和城市基建施工所发现。改革开放之前,民风较为淳朴,相应国家号召,发现的古玉都作为国家文物上交,各地的文物店代表国家接受古玉,并象征性的给上交者一点奖金。

后来发现文物商店也在经营,廉价收购的古玉,高价出售赚取暴利。人们开始醒悟,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留藏,待机私下卖个好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各地的文物市场和拍卖公司蓬勃兴起,古玉倩影遂不断亮相,宝贵价值也与日俱增。特别是2002年,为适应新的形势,国家修改了《文物法》,允许民间合法收藏和境内流通,大量的古玉便涌现市场了。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形下,古玉的鉴定便成了关键。

古玉是如何进行鉴定的呢?对于玉器材质的鉴定,还算有谱,从产地采来原料作参照,用光谱仪对送检品照出数据,与参照物进行对比,相同者便划为一类,定出“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等。虽然“青海料”、“俄料”类同和田玉,有的鉴定单位也给出“和田玉”鉴定证书,但材质鉴定还算有点科学依据。然而对古玉年代的断定,如今仍属科学难题,目前实行的专家鉴定,因缺乏客观依据,实在令人难以恭维。青铜器、陶器、瓷器类,因皆为冶炼烧结而成,可以根据烧成后碳分子的逐年衰减规律,用“碳14”仪器进行大体的年代测定。而玉石为天然的原生态物体,则很难测定其制做年代,如随便找块石头,其生成的年代都为上亿年。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器,只能根据加工时的年代来断代,但目前尚无任何仪器来测定玉石的加工成器年代。现有号称检测玉器的仪器,无非是高倍放大镜,看看加工痕迹是手工还是机器活。是机器活,当然为现代机器所为;是手工活,便判断为机器发明之前的作品,而由此断定为古玉器。但再具体问是宋代?汉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专家们就语焉不详了。这也是玉器专家们很少敢为古玉断代的原因。现在市面上一批所谓古玉专家,壮着胆子大开鉴定证书,多半是迎合市场,厚着脸皮挣钱而已。

不是科考出土的民间古玉之鉴定,通常是根据材质、工艺、造型、沁色等,由专家进行目测,即所谓“掌眼”,因个人主观性太强,其断代的准确性就无法揣测了。经常出现围绕一件古玉,有几个专家就有几个断代意见。专家为维护权威名誉,常以馆藏的所谓标准器作参照,与标准器相似者,就说是仿造品,与标准器不同者,便说是臆造品,为免引起争议,宁肯错杀三千,不敢认可一件。但即便是馆藏品也难免有误,如早年清宫流传下来的一件“古玉龙”,故宫博物院专家就曾断为商周之物,直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类似古玉,才改口称为红山文化“玉猪龙”。誉称“中华第一玉龙”的红山文化“玉勾龙”,命运也差不许多,当年从民间征集来时,因无馆藏标准器参照,就被打入冷库十多年,也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类似玉器以后,才被专家们认可,而后作为国宝重器,藏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再细探究,即便是出土的古玉,也很难准确断代。古墓出土的玉器,只能根据墓室土层年代和墓中的铜器、陶器等物品,间接地推断玉器制作年代,而且仅是其下限年代。如商代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证明商王确如古籍所载那样,特别喜欢藏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