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乾坤骨董集—玩古玉
古玉指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玉器。每一件古玉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等等。可以说古玉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大约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同时,中国的玉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世界各大洲均发现有玉矿,但这么早用玉并把玉融入民族血液中的中国首屈一指。中国可谓“玉文化之国”,因为只有中国才欣赏玉,懂得玉文化,西方的老外只欣赏晶体类钻石,这大概缘自东西方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异样的审美情趣。老外性格外向,喜欢直来直去,因而钟爱通明透亮的宝石;华人性格内敛,讲究含蓄蕴藉,总觉钻石灿烂,眩目张扬,且一览无余,缺乏内涵,因此欣赏精光内蕴、含而不露的宝玉。这也便是中国古人常常以玉喻人、以玉比德、以玉状美之缘由。
玉器收藏和书画、陶瓷、金属器物等艺术品的收藏有所不同。
首先,“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是人们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先哲们既看到了玉的自然之美,又看到了玉具有德的内蕴,因此找到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以示君子的德行高尚。
“玉”字在人们心目中也一直是美好、高尚的字眼,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都用玉来形容,玉容、玉面、玉女、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珠圆玉润等等的词汇不胜枚举。
中国的“玉文化”,实为贯穿古今的典型民族文化。一般说清代以前的玉器称“古玉”,汉代以前的玉器称“高古玉”。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现精细石器——玉石以来,一直欣赏并崇拜玉器。在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之前的几千年间,华夏先人认为世间最宝贵的的物质就是“玉”。《山海经》中关于“玉”的记载多达三百余处,而记载金、银、铜、铁,仅有寥寥几十处,可见古人对“玉”的重视与崇尚。因此,古人用“宝玉”制作尊贵礼器,献祀神祈与祖先,所以古玉在远古社会曾为“通灵神玉”。
诚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言:“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只有“天地神鬼”才能享用“宝玉”。即便后来出现了金、银、铜器,“宝玉”的光辉依旧璀璨,代表天子权威的印玺,法定必须用玉制作,“玉玺”等同“御玺”,而王后、诸侯及大臣,只能用金、银、铜印。“玉”字写作“王内一点”,普遍解读为“王者怀中之物”,所以上古时代的古玉又称“王玉”。“玉”本属稀少宝贵资源,古时即为西域小国贡献中原大国的上等贡品。
中华民族崇尚的谦和、礼让、含蓄、典雅的情操是玉之美、德之光的折射,他们融入民族血液,传承至今,也成为玉器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各国为抢夺玉资源,甚至不惜举国一战,正如当代各国为夺石油资源而爆发中东战争一样,当年商代武丁王“伐鬼方三年”,其实就是因为西域的“鬼国”拒绝贡“玉”,而出兵抢夺玉资源。古时玉器异常宝贵,也因玉器的加工难度甚大。玉质坚硬,特难加工,而古时工具不佳,全靠手工“琢磨”,一件精美玉器的成型可能耗费玉工几年甚至一生时间。古时玉器是献祀的“神器”,古人制作时必怀异常虔敬之心态,倾注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绝非现代商品的机制工艺,缺乏感情与心神的投入。因此,高古玉器饱含先人的情感与灵智,其生命力穿越万年而不衰,其艺术性神奇精妙而绝美,举凡“鬼斧神工”、“出神入化”、“形神俱备”、“勾魂摄魄”、“超凡脱俗”、“空前绝后”类赞誉之词,舍高古玉器而岂有他哉?稀缺的资源加昂贵而精美的做工,所以,古代玉器实为帝王皇家拥有之物,一般平民是不敢也不能“怀玉抱璧”的。
其次,“玉,石之美者。”玉器的原料是天然的、稀有的、独一无二的,有些玉还具有宝石的特点,原料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而其它艺术品则不具备这种条件;
最后,玉器收藏是多样性的,有古玉收藏和新玉收藏,还有人专门喜欢收藏玉料的,这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
古玉资源有限,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抬高了其收藏的门槛。
同时,古玉的文化含量较高,与当时社会的装饰、审美、财富、权力直接关联,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在表达其力量、意志和审美观的同时,也在兴替演进中处处显示着历史痕迹。
因“高古玉”多为“神玉”、“王玉”,其面世均为古代帝王或皇族墓中出土,一般人墓中顶多有点石器、陶器之类,绝不见玉器。远古时期,部落首领“惟玉为葬”,王者自命“天子”即“天神之子”,生前佩戴“神玉”护佑,死后则须用玉器陪葬,由“玉神器”导引逝者的灵魂升天成神,返祖归宗,以便享受后裔奉祀,颐养天年。古时葬俗“视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