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章 具有神灵商代玉器 (3/9)

神禽类主要是凤。

商代玉器玉人,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玉雕人像是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其年代距今已在五六千年。商代的人体玉雕种类和造型,除少数为扁平侧身像外,其余均为圆雕头像和圆雕全身像,基本造型为圆柱体。商代人物玉雕多数雕琢成跪坐、蹲踞或双手扶膝状。着不同的衣、冠和发式,着重描绘面部。玉人的面部特征都是高颧骨、大眼睛。

商代玉器牙璋,三星堆出土牙璋有平首形和歧首形,还有一种牙璋和戈合体形,射为戈形,或前端为双尖歧形,射与内之间有阑。

商代玉器有铭玉器,卢方玉戈:妇好墓出土。玉戈内部刻铭“卢方皆入戈五”六字。小臣豆殳玉戈: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援部后端刻铭“小臣豆殳”三字。《礼记·丧大记》注:“小臣,近臣也。”

商代玉器甲子表庚寅辛残玉版: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玉片刻阴线双钩铭文“庚寅辛”3子。玉版甲子表应以六版一套,它可能是商代的记日工具。养侯鸟形佩,故宫博物院收藏。养,国名;侯,官名。此佩是养国之君所用之器。

2、纹饰种类与特征

商代玉器纹饰有直线纹、斜线纹、菱格纹、弦纹、折方纹、圆圈纹、三角纹、人字形纹、勾转云雷纹、兽面纹、龙鳞纹(重环纹)、饕餮纹,还有各种人物动物纹饰。

双阴线是由间距极窄的阴刻双线所组成,在视觉上给人以两条阴线中间“起”阳纹的错觉,所以又称“假阳纹”。

双阴线在线纹外侧的地子上局部压地,成为“半阳纹”,或将双线之外的地子全部琢低,即为“阳纹”。一般阳纹浮起的高度约0.1厘米。

商代玉器双线纹收尾方式有三种:

双线相交的“尖形收尾”;砣雕短线垂直相连的“方形收尾”;砣雕短线环状相连,相连处有歧出现象的“圆形收尾”。用砣具雕琢的单阴线,其特点就是随形弯转,线条比较流畅,是商代晚期向西周早期过渡的纹饰风格。

装饰性线纹

商代玉器上,除了随形弯转、勾勒造型各部位的主要线纹之外,还有一些装饰性的线纹,如人字形纹(《)、龙鳞纹、长平行线纹等,分别装饰在不同的部位,属于商代玉器的特殊纹饰之一。人字形纹常见于侧面玉鸟的嘴部,偶尔也见于玉鹅嘴部或兽面双角的中间商周的玉器、青铜器上,也常见龙鳞纹这种纹饰,大多分布在鸟颈、兽背、龙身等空白面积较大的器表上。多线纹平行弯转的长平行线纹,大多装饰在鸟首顶部、鸟翅和鸟尾。

商代后期玉器兽面纹,粗略可分为三类:牛面纹、虎面纹和饕餮纹。牛面纹头顶一对牛角,或兼有尖耳。天津艺博藏有传世品。虎面纹一般为有折曲角虎面形,实即牛与虎的合体面纹。

饕餮纹在青铜器中常见。饕餮一词一见于《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

饕餮的形象与习性是:虎首,声如咆哮,贪婪凶恶,食人,或者食人不下,与鳄同。

饕餮纹造型特点是:折曲形角(牛角),虎面,额头有双菱纹。

(三)玉器特征

商代玉器空前发展,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第二个高峰,也是文明社会玉器的第一次高峰。

《逸周书·世俘解》:“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商代玉器的高峰期性质,表现在玉料来源广泛,玉器数量大增,造型种类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和文化内涵丰厚等方面。

商代已形成三个制玉中心:一是河南郑州二里岗和安阳殷墟;二是江西新干大洋洲;三是四川广汉三星堆。

出现了几种具有开创性的玉器。如日用和礼仪器中的簋、盘、豆、挖耳勺、调色盘、臼和杵。装饰品中的圆雕玉人、凤羽冠玉人、阴阳玉人、各种动物形玉佩玉饰。

商代玉器的艺术性极强,其中雕刻纹饰的占80%以上。

商代采用一些特殊工艺,其中以镶嵌工艺为代表,一种在玉器上镶绿松石;一种在青铜器上嵌玉器或绿松石;一种在其它质地上嵌绿松石。

殷墟还首次发现了俏色玉器,这种俏色工艺即巧妙地利用一块玉石材料天然颜色的不同,表现人物或动植物某些形体特征的雕刻技法。妇好墓玉器是商代制玉水平的顶峰。玉器数量极大,共出755件。玉器品种多样。玉器工艺精美。玉器艺术水准高超。总的特征是:形象写实生动,纹饰简洁规范,风格质朴厚重。

商代玉器与新石器时代和夏代玉器的源流关系。

从考古类型学看,商代玉器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和夏代玉器之间均有明确的继承关系。

(四)商代的玉器美学

商代的玉器直接继承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艺术,在夏代玉器的基础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54章 具有神灵商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