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2章 传统审美的巅峰宋代玉器 (3/8)

吉祥无边,连绵不断。玉印边款为“琅嬛仙馆”、“无咎”。“琅嬛仙馆”是清朝太子太保阮元的名号,“无咎”代表没有不利没有祸害,是《易经》当中的最高境界,正面印文为“善经堂”三字白文。阮元是嘉庆时的浙江巡抚,为官之余考证金石,善治经学,在杭为官十年,疏浚西湖,植柳固堤,为后人歌颂,并于孤山建诂经精舍,治经学、考金石,为后来西泠印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宋代三教合一:有宋一朝,儒释道三教的理论内容趋近融合,不少文人也往来于三教之间。“三教合一”为宋代理学的发展作了铺垫,对宋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玉雕水月观音像:水月观音,又称自在观音或紫竹观音。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云于布怛洛伽山中“妙创水月之体”的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形象,盛行于五代、北宋时期。

此件水月观音玉质温润,立体雕刻,面部丰腴,低眉慈目,一组细密的阴刻发丝在头顶结成花冠,留小孔缀红宝石。观音着披肩法衣,饰如意璎珞,服饰边缘以极细的线条刻饰“米”字纹装饰,一手抚膝、一手支撑,呈游戏坐姿,形态优雅,观水中之月。背部下方有一个钻孔,供插嵌供奉使用。水月观音形象,一般以铜、木雕材料制作,以玉雕琢较少,如这般尺寸,尤为难得。

宋代莲花童子,白玉质,通体黄沁,主体为一童子双手合十跪坐于莲花托上,童子昂首仰望,身着肚兜,身后长带飘扬,底部莲花托花瓣舒展,悬浮于空。该童子与杭州雷峰塔塔基地宫出土的玉质善财童子风格非常接近,有明显的五代风格,代表了五代至宋代的江南佛教文化源流。

宋代金石复古,复古之风贯穿整个宋代,既是朝廷维持礼制的需要,也是文人雅士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金石学在宋代的发展非常迅速,鉴赏金石也是当时文人逸士的雅好之一。

宋代文艺创新,崇文的风气、繁荣的商业和新兴的市民艺术刺激了玉器的创新,图画玉器、吉祥玉器大量出现,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谐音、隐喻等方式融入到了玉器中。

宋代白玉丹凤纹佩,和田白玉,镂雕厚片状。主题为一回首展翅的凤凰伫立于高冈之上,其冠上扬,两翅阴刻着纤细的羽毛,尾翎飘逸;上端有祥云数朵,衬托出一轮东升的旭日,隐寓“凤鸣朝阳”之意。器背面有一环形承托。

凤鸣朝阳,是指凤凰在太阳初升时的鸣叫,《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比喻稀有的吉兆,贤才恰逢明时。

宋代市井民俗,南宋时期,临安经济鼎兴,人文繁盛,产生了市民艺术的新气象, 这类艺术大多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雅俗共赏。

杭州宋代玉器艺术馆旨在汇集宋代玉器艺术,举办公益展览,开展专题论坛,提炼玉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和时代精粹,丰富古都杭州的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社会,助推文明发展和进步。

一、宋代玉器的种类

宋代玉器品种繁多,既有宫廷的艺术珍品,又有民间普通使用的小件玉饰,实用品也有发现,题材多选用日常多见的花卉、飞禽,花鸟图案,清新雅致,比例协调,形神兼备,极富绘画情趣,明显受到宋代高度发达的人物、山水、禽鸟、花卉等题材绘画的影响。

宋代时,玉器的礼仪性完全丧失,观赏性、趣味性和装饰性大大增多。在装饰类玉器中,有玉钗、玉镯、玉环、玉簪、玉佩、玉带钩、玉带板等。

宋代玉器中,实用品类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玉制器皿种类较多,包括各种各样的玉杯、玉盏、玉碗、玉瓶,另有盛放化妆品的玉盒等。

宋代玉器中用于观赏和摆设的多为动物形玉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向富丽繁密、精巧秀雅的方向发展。最常见的雕刻题材是龙凤,还有孔雀、鹦鹉、鹭鸶、鹤、雁、鹊、雀等。如果说唐代玉器气韵生动、形象夸张的话,那么宋代玉器则既能突出表现动物的神韵,又能准确地掌握细节的变化,做到所制玉器起伏自然,转折合理,真实精炼,形神兼备。宋代盛行仿古玉器,仿古器形有的仿自青铜器的造型,如鼎、簋、彝;有的仿自汉代的玉佩、剑饰、带板、玉璧等。不过,又不完全如同汉代玉器,在结构、纹样和雕法上,不照搬照抄,与原件相比,仿件结构往往更复杂,雕琢更为圆润精美,给人一种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感觉。

另外,宋代还制作了一定数量的玉制文房用具,包括镇纸、笔洗、砚、笔架等,选料精良,纹饰精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玉器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二、宋代玉器材质特点

1、玉材

宋代玉材主要是软玉,产自XJ、甘肃和青海等地,有籽料、山料之分。籽料以和田白玉、青玉居多,另有少量黄绿玉(黄中泛绿)和墨玉(青中带有黑色墨点);山料主要是杂质较少的青白玉或白中泛青的“白果青”玉;青海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2章 传统审美的巅峰宋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