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2章 传统审美的巅峰宋代玉器 (4/8)

色泽白度与和田玉相似,但透明度高于和田玉。因和田玉硬度一般为6.5~6.9,矿物形态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纤维柱状,适合进行轻灵细致的雕刻,温润的玉石经过玉工们的精心雕琢,更能彰显出滋润柔和的美感,因此和田玉佩饰一直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喜爱和追求。另外,宋代还使用独山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材质

2、玉色

宋代玉器以白玉居多。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玉质温润,色泽如“截肪”,较之唐代所用白玉品位高出一筹。另有乳白色、青白色等。青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青中泛灰,一种青中泛绿,还有少量的黄玉。独山玉数量很少,牙色中杂有赭色,玉质不甚温润。宋代玉器以白玉居多,但不少出土的白玉器变为红橙色,俗称“宋玉红”。

三、宋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宋代玉器上的纹饰有各种动物纹、植物纹、人物文图,都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普遍性,寓意主题是恭喜发财、多福多子和官运亨通等,加工工艺与技术精湛,以云纹、兽面纹、龙纹、螭纹、鱼纹、飞禽图案为主。不难看出,古代用玉的“首德次符”法则,及至宋代则完全反过来,纹饰(即“符”的内容之一)的意义,成为人们崇尚玉器的首要选择条件。

1、云纹

宋代玉器上的云纹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三岐云。可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两侧,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呈飘拂状,端部较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其二,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为飘拂状。其三,单岐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如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似飘拂状。其四,灵芝云。云纹近似灵芝,整体近似腰圆形、两端内卷,中部凹下。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双歧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兽面纹

兽面纹是一种对称纹饰,装饰性很强,很醒目。肃穆中透出一种神圣与威严,彰显辟邪、祈福、吉祥的同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宋代玉器上出现了多种兽面纹和兽面玉片。玉壁上的兽面,表现为短脸,勾云形鼻,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玉禢柄上的兽面,为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鼻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方形,其上有一小圈(阴刻)。

兽面玉片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一,由阴刻线勾出,线条简练,圆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其二,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獠牙,兽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三,水滴形眼,如意鼻,跟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兽面额顶和面颊密集的短阴刻小线。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背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来代背面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举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四川广元来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国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具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于祀形,其上有一阴刻小囵。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来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背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影界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3、龙纹

宋朝玉器上广泛地使用龙纹,龙纹风格独特,种类较多。总体特征现为:龙头部长而窄,眼形细长,嘴角大并靠后,上唇薄而长,唇尖上挑或前卷,长发,呈飘拂状,龙颈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有网格状鳞或无鳞,龙尾似蛇尾,三趾足。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上桃成前卷,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网格鲜或无磷,铊尾三趾足。

4、螭纹

螭纹是中国玉器的传统纹饰,使用范围广泛。宋代玉器呈现的螭纹,整体性强,结构简单,表现为头型窄长,横宽,五官眼鼻嘴集中于头前部位,嘴部前探,耳于额顶,为前折形和圆瓶形,内卷,有螺旋形阴刻线;颈细长,脑后有角,长发向后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2章 传统审美的巅峰宋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