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章 玉器概论 (1/8)

今天开始李舞雩说说聊聊玉器和玉石。

一、玉字概说《说文解字》:“象三玉之连,其贯也。”清代学者俞樾在《群经评议·尔雅》:“古人之问,凡甚美者则以玉言之”。

二、玉的定义(一)传统说古人对玉的认识,主要以“五德说”、“九德说”和“十一德说”为代表,被称为传统说。

1、五德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五德是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專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潔之方也。”

2、九德说《管子》(水地第三十九篇)中曰:“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博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3、十一德说《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舆?”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以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二)现代说《辞海》:“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夏鼐先生:“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杨伯达先生:“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根据玉料,可把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指可作工艺美术品的珍贵石料,即美石,包括和田玉、独山玉、岫岩玉、蓝田玉、汉白玉、玉髓、玛瑙、水晶、绿松石、青金石、琥珀等。狭义的说法来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矿物学家穆德尔的观点:“软玉(Nephrite)”和“硬玉(Jadeite),即翡翠”。

三、玉的特征即玉石的物理特征,包括颜色、透明度、光泽和亮度、硬度、解理和裂纹、杂质和包裹体等。

(一)颜色玉石的颜色标准是色正、色纯、色浓。本色:又叫基本色或自色。是指那些能代表某种玉石最典型、最基本的色彩。本色又可分为单色和多色。杂色:指在玉石生成时混入其他物质而形成的颜色。他色: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概念。它往往只对一块具体的玉料而言。脏色:指特别难看的颜色,是剔除的对象。旺色:通常是指“本色”中颜色最好、最典型的部位。俏色:俏色的真正意思是“巧用色”或“俏色巧做”。

(二)透明度玉石的透明度是指玉石透过光线的强弱表现。影响透明度有三个因素:一是光源的强弱,二是玉石的厚度,三是玉石对光线的吸收强弱。一般把玉石的透明度划分为四个级别。

1、透明。在一般厚度下,能完全清晰地透视其他物体,如钻石、水晶、琥珀等。

2、半透明。在一般厚度下,能透过光,只能模糊地透视其他物体的轮廓,如玛瑙、芙蓉石等。

3、微透明。在一般厚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如软玉、翡翠、独山玉、岫岩玉等。

4、不透明。在比较薄的情况下,有强光照射,只能透些光或根本不透光,看不到物像,如孔雀石、青金石、绿松石、珊瑚等。玉器行业中常用“种好”、“水头足”、“地子灵”或“坑灵”来表述透明度好的意思,透明度差的叫“种不好”、“没水头”、“地子闷”或“坑闷”。

(三)光泽和亮度光泽是玉石经抛光后的表层对光的反射所形成的。通常把光泽分为四种:

1、半金属光泽:折射率在2.6~3之间,如乌刚石(针铁矿)。

2、金刚光泽:折射率在1.9~2.6之间,如金刚石。

3、玻璃光泽:折射率在1.3~1.9之间,绝大部分玉石属于这种光泽。

4、油脂光泽:似动物凝脂,多数微透明和质地细腻的玉石都具有这种光泽。亮度是玉石抛光后的明亮程度。

灿光:亮度最强,像是对着镜子看太阳,人必须把眼睛眯起来,磨好的钻石就有这种灿光。

灼光:亮度强,有耀眼的光辉,贵重而硬度高的宝石就能抛光成亮度强的灼光。

闪光:是一般的玻璃光亮度程度。可以根据玉石的硬度分为强闪光和弱闪光两种,较硬的发强光,较软的发弱光。

弱光:柔和的光亮,能见到细腻的质地和平滑的光面,硬度低的石料抛光面具有弱光。

(四)硬度硬度是指用外力进行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