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卯时。
万历皇宫太和殿,气势磅礴、金碧辉煌,五颜六色的琉璃瓦如一条条长龙排列的十分整齐。
弯弯的房角都刻成了怪兽,四个向上翘起的屋檐,把太和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
七十二根大红柱雕龙画凤,彰显出大明王权雄视天下的建筑风格。
早朝。
万历皇帝难得能像今儿这样上朝。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龄尚幼,大事小事均由首辅和老师张居正帮助他处理的,所以等到朱翊钧亲政之后,他就非常想要摆脱这些束缚,对装模作样装模作样端坐朝堂。
其次,他主政前期,不仅有万历中兴,还有万历三大征这样的光辉事迹,他自然会有所骄傲,再加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万历自然随心所欲。
最主要的是,万历帝因立太子的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再加上他对文官集团的失望,言官滥用监督和上谏职能,他们的权力之大,连万历都有些无可奈何,所以万历在最近几年索性就不理朝政,自然也就可以不见或者少见这群人,眼不见心不烦。
当然,还有身体方面的原因,近来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头晕,经常出现精神恍惚和耳朵听不见。
在一九六六年明定陵被打开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朱翊钧的两腿是一长一短,经过后期高科技复原骨头结构图,可以推断出朱翊钧有很严重的骨科病,身体不好又有这样的疾病,可能也是万历皇帝不太上朝的原因之一。
此刻,神宗御门听政中。
宋应昌语出恭敬:“启禀圣上,赴朝鲜国使臣沈惟敬在殿外候旨。”
神宗朱翊钧平静道:“宣。”
画外音:宣沈惟敬上朝。
沈惟敬战战兢兢进殿,规规矩矩跪拜在地,边叩边禀:“小民沈惟敬觐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神宗朱翊钧面带慈笑,朗声道:“抬头说话。”
沈惟敬心神未宁,恭敬应道:“是。”
神宗朱翊钧试探着道:“沈惟敬,民间都称呼你是沈半仙。是也不是?”
沈惟敬躬身回道:“老百姓随口那么一说,让圣上见笑了。”
神宗朱翊钧微微笑道:“那朕且考考你。”
沈惟敬沉着应道:“小民斗胆请圣上出题...”
神宗朱翊钧随口问道:“你可知道周瑜母亲的姓氏?孔明母亲的姓氏?
众大臣一片错愕...
沈惟敬心头暗道,神宗皇帝看来是真懂民间幽默?便试探性回答:“回陛皇上,周瑜母亲”既“氏、孔明母亲”何“氏”。
神宗会意,轻声一笑。看看诸位大臣还在错愕之中,觉得有必要再点拨一下,便问问:“何以知晓”?
沈惟敬回:“既生瑜、何生亮呗。”
众臣恍然大悟,原来圣上幽了一默。
神宗渐渐收起了笑容,沉声问道:”朕再问你,这大明天下谁最大?“
沈惟敬抬头仰望圣上,欲言又止...
神宗朱翊钧展颜笑道:“你宽心作答便是,不论对错,朕都恕你无罪。”
沈惟敬左右环顾,只听的两旁的大臣窃窃私语,大多都说:天下自然是皇上最大,皇上最大。
还没有开口的大臣也都纷纷附和着。
沈惟敬定了定神,尽管心惊胆战,仍然义正辞严的清了清嗓门,坚定地道:“回圣上,小民以为,天下道理最大。”
神宗朱翊钧听完,面露喜色,点了点头:“答的好,答的好。朕刚才听到两边的大臣私语,说是天下皇上最大,你们这是在恭维朕。天下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讲道理,不讲道理的人就是行为有失、不守法纪。就连朕也得讲道理,朕再大,也大不过道理。你好个沈半仙啊。”
沈惟敬心头落地,听得皇上此言,又灵光一闪,想起了之前书里说的见缝插针的典故,便不断叩头:“小民领旨谢恩。“
神宗疑惑不解道:“朕这儿还没赐赏呢。”
沈惟敬赶紧补充道:“皇上方才亲口御封!谢皇上亲封小民为沈半仙。斗胆恭请圣上为小民提字,小民纵然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神宗朱翊钧兴致正好,便应了声:“好,好!笔墨伺候。”
侍主太监端上笔墨,神宗现场挥毫,潇洒写出五个字:嘉兴沈半仙。
吏部尚书田乐眼见神宗对一江湖混混如此礼遇,倍感蒙羞,声嘶力竭道:“圣上,圣上,想我大明王朝,人才济济、英才荟萃,我等臣子,均历经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自县、府、道,一步一个脚印升迁至今日之职位,此番出使朝鲜国、调停战端,本该在我等臣子中遴选才俊,不该冒险启用这样的江湖术士啊。圣上!”
宋应昌立即据理力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