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章 杨嗣昌 (1/2)

吕直顿时一个激灵。

皇帝的话,你得细品。

山东兵马损失大,听意思是要给补充。

从哪里补呢?

关宁是不太可能,唯有……

皇帝是想撤掉东江镇。

这个提议,还得吕直主动提出。

他忙道:“山东兵马羸弱,奴才正想奏请皇爷恩准,从东江镇拨出一部分。”

崇祯满意的点点头,在龙椅上坐下,小声道:“起来吧。”

吕直叩了一个头,然后从地上站起来,等候皇帝再开口。

“历年用兵,国家元气大伤。”

崇祯突然把话题引向别处,“以往只需要固守辽西,便可使鞑虏寸步难行。近年来,鞑虏自长城入京畿,唉!”

吕直赶忙跪下道:“都是奴才办事不力,使皇爷时时悬心,请皇爷治罪。”

“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你起来吧。”

崇祯用很随意的语气,说道,“关于你裁撤东江镇的提议,朕再斟酌,毕竟东江将士浴血拼斗,颇有功劳。”

吕直起身,“东江归属登莱之后,驻扎辽南诸岛,进可以配合辽东兵马,从海上攻入辽南。

退可以减少粮食运输长短,减轻地方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听了吕直的话,崇祯心里赞同,但没有马上答应,只是小声嘱咐吕直:“这事切不可让外廷百官知道,登莱之乱刚刚平息,我不想再起事端。”

“奴才知道。”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太监提着一盏宫灯进来,躬身奏道:

“启奏皇爷,山永巡抚杨嗣昌已到。”

“叫他进来!”崇祯说罢,向吕直挥了一下手。

吕直马上叩了一个头,毕恭毕敬地退下。

殿外,杨嗣昌静候召见。

他今年四十五岁,正是一个人的巅峰时刻,中等身材,一把很有型的胡子。

双眼炯炯有神,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印象。

瞅见吕直走了出来,他赶忙上前一步,拱了拱手,小声问:

“吕公,皇帝的意思如何?”

吕直左右看看,凑近他耳朵咕哝:“我看皇帝要裁撤东江,在皇帝面前,你可要小心奏对。”

“多谢。”

杨嗣昌退了一步,同吕直互相一拱手,随着带路的青年太监往里走去。

路上,整理了一下衣冠。

当一个宫女揭起门帘,杨嗣昌弯了腰,脚步更轻,恭恭敬敬地走进了文华后殿。

“臣,杨嗣昌见驾!”

“先生起来。”崇祯道,面带微笑。

杨嗣昌的父亲,杨鹤给朝廷添了不少的麻烦,但崇祯非常看重杨嗣昌,认为他是国之干臣。

哪怕东江镇与杨嗣昌管辖的山、永关系不大,崇祯都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看到杨嗣昌站起身,崇祯道:“山东镇守太监向朕上奏,请裁撤东江镇,充实山东的防务。

朕没有立刻答应,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回奏陛下,臣以为,暂时不宜裁撤东江。”

“原因?”

“其一,登莱之乱刚平息,此时裁撤,必然引起动荡。其二,天朝与朝鲜的贡道还需维护。其三,山东未必肯接纳。”

听杨嗣昌三条理由,崇祯频频点头,感到满意。

这才是社稷之臣能说出来的话。

自己的确是急了点。

可一想到空空如也的国库,崇祯又犯了难。

杨嗣昌瞅见皇帝表情,委婉地道:“不过东江镇具体情况,还需派人走一趟,等弄清楚后再定夺。”

“贤卿心中可有人选?”

“臣举荐,兵部职方司郎中赵光抃。”

崇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擢升赵光抃为御史,巡察东江各地,详细回奏。”

杨嗣昌是一个政治经验很丰富的官僚,不能像吕直那样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也不能把事情全揽在肩上,自找麻烦。

他决定给自己留个退步:“臣因赵光抃耿介而举荐他,又怕他说话太直,真的有那一天,还请陛下宽恕。”

“说真话是好事,何罪之有。”

崇祯有些高兴,同时也有点欣慰。

还是杨嗣昌靠谱,相比之下,兵部尚书张凤翼毫无主见,朕说什么他听什么。

从文华后殿出来,已是深夜。

杨嗣昌却毫无睡意,离开紫禁城回住所,就派人请赵光抃。

仆人劝他躺床上眯一会儿,他不肯,只洗了把脸,梳头,让自己恢复些精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