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 董小宛的故事——成长 (2/2)

有的尊重,反而吃了闭门羹,心情极不爽,纷纷给单位领导投诉,要求退钱甚至赔偿。

单位负责人也很恼火,先是劝小宛,劝不动了只好对客人赔礼道歉,替小宛擦屁屁,对客人陪上笑脸贴上银子。没办法,使唤不动小宛却不能拿小宛怎么样,小宛是单位的门面与招牌,惹不起,许多人还靠她吃饭呢。

单位负责人多次找小宛谈话,严厉批评小宛不仅影响其个人业绩,也破坏了单位的工作纪律,拉低了服务质量,影响了单位的形象,要求小宛摆正心态,放下架子,改变态度。不要总想着自己业务多硬、资格多老便可以为所欲为。

教训完了又进行温情开导,劝小宛而是要保持平常心,不忘初心,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一定别忘了是单位成就了小宛,而不是小宛成就了单位,没有单位这个平台,小宛什么也不是,你尊重岗位了岗位才能尊重你。

董小宛软硬不吃,把领导的谆谆教导当成耳旁风,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对客户越来越挑剔,无组织无纪律,做业务的时间也来越少。

领导对小宛不思悔改很生气,说服教育治病救人的态度也渐渐改为批评责骂,后来为了让小宛完全认识到错误,单位对小宛作了停薪留职处理。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单位混不下去了,董小宛回到了老家苏州半塘,好好过了一段潇洒日子。

积蓄挥霍一空后,小宛不得不开始二次创业,在当地找了一家小单位挂靠,逐步与以前的客户群恢复业务往来。

在新单位,小宛充分发挥管理才能,在业内广泛开展三陪业务的基础上,对业务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索,努力转型发展,改变运营模式,创造性前瞻性地进行了陪游业务领域,服务地点由以室内为主改为以室外为主,服务内容渐渐由传统意义上的三陪转为单一的陪游,并且将陪游作为主打产品和拳头产品,大力推向社会,树立企业和个人标志形象。

苏州极适合作为陪游工作的试点,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青,名胜古迹丰富,你若是仁者,我陪你游虎丘山、寒山寺,你若是智者,我陪你泛舟太湖,瘦西湖,可以拉着我的不手在阊门的街头走一走,一直走到天黑也不须停留,还可以坐在小酒馆里喝两口革命的小酒,总之有什么服务项目尽管提,不怕我没服务,只怕你没需求。

小宛很喜欢这种工作模式,也喜欢工作内容,环境好收入高,免门票包食宿,世界这么大,想去哪就去哪,这时才有点李白的意思,整日游山玩水作诗画画,轻轻松松挣大钱,创业热情被大大激发。

陪游业务使小宛和单位一炮走红,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引领新风尚。

小宛尝到了甜头,也更加有了底气,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步伐,调整服务对象,专挑合胃口的大客户,看着不顺眼不接单,心情不好不接单,有时甚至没原因就是不想接单时也不接,工作渐渐失去了谋生的意义、盈利的初衷和服务的本质,由为人民、为社会活着向完全为自己活着转变。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只盯着高端客户,与传统服务行业“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的宗旨相违背,引起了业内的大讨论,更多的是口诛笔伐。

业内普遍认为,客户们千金买笑,花了钱来当大爷找乐子,而不是找姑奶奶捧着找菩萨供着。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小宛只懂业务而不懂经营,虽然是一个优秀的业务员,但不是合格的生意人,这种商业模式违背了其服务本质,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迟早会受到市场惩罚。

令人意外的是,专家学者再次被打脸,董小宛的生意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受小宛的影响,大量同行也尝试复试小宛的成功方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专家们不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违反了行业宗旨砸自己的招牌生意却能越来越好?这其中又有什么科学道理?难道专家学者、传统青楼经济学或者小宛三者中必须死一个?

四百年后,其中的道理被古龙先生总结出来:一个青楼工作者表现得大家闺秀一样难以接近,或者一个大家闺秀象青楼女子一样随便,他们都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小宛必于前者,她没看过古龙的书,但却从其长年工作实践中敏感总结出了以上道理,反复论证,积极尝试,大胆实践,渐渐把青楼行业由买方市场一定程度上变为了卖方市场。以前工作中,小宛需要把一群大爷哄高兴了,如今倒是一群人上赶子花钱哄小宛高兴,以受小宛接待为荣。

酒好不怕巷子深,虽然工作在二线城市工作,小宛的名声越来越大,从一流明星一跃成为超级明星,有效带动了半塘地区的青楼产业发展,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