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 董小宛的故事——成长 (1/2)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冒郎受重名。这个帮助冒辟疆成长的倾国倾城的女人名叫董小宛,其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记载出现在冒辟疆的作品《影梅庵忆语》。“影梅庵”是个地名,:庵“除了指寺庙,更指草屋,僧俗皆可住;“忆语”是一种文体,即回忆录。大多数人没看过该作品,但都一定程度上了解该作品,因为冒辟疆和董小宛一定程度上是籍此作品而成名的。

冒辟疆从这篇回忆录中有两大收获:一大收获是名声,另一大收获也是名声。当然了,两个名声的内涵不一样。

一是成为文人名声。该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可考的第一篇“忆语体”小说。该文出现后,大量忆语体作品纷纷现世,因此冒辟疆被尊称为忆语体文学的鼻祖。

二是成为历史名人的名声。这是典型的名人出书,并且内容还是作者本人与青楼工作者的交往过程,两大卖点都十分劲爆,想不红遍全国都难。冒辟疆籍此在明末无数英雄人物中杀出重围,成为一代风流才子。

顺便说一句,“风流”一词古今都可以用来形容生活作风,但意思略有差别:古代认为有才华是风流,没才华是下流;现在则认为有钱是风流,没钱是下流。

董小宛也是这篇忆语的受益者,籍此超越了无数同行,由当红艺人成为一代名伶,获得“秦淮八艳”荣誉称号。且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董小宛的名声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冒辟疆,使冒辟疆变为其配角。

提起董小宛,我们会很自然想到一个凄美的传奇爱情故事:董小宛仰慕冒辟疆才学,甘心与其为妾,二人意气相投十分腻歪。后因小宛艳名远播,被立功心切的大汉奸洪承筹抢进宫里献给顺治。顺治为其倾倒,不顾家人、群臣和祖制,封董小宛为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甘为舔狗讨其欢心。不过小宛心念冒郎,看花泪满眼不共番王言。

这件事传到了种族主义严重的太后耳中,太后看不惯汉女受宠祖制被坏儿子被迷,命人将小宛乱棍打死沉尸御河。顺治悲痛欲绝,更因君临天下却得不到女人心、百万大军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并在其当和尚的五台山清凉寺外为董小宛立了衣冠冢。

这个故事很火爆,也是董小宛最脍炙人口的传奇。在此不再赘述,只讲董小宛相对真实一生。

董小宛是艺名,其原名“白”,号“青莲”。

感觉有点耳熟,没错,跟诗仙李白同名同号。

这不是开玩笑,确实是董小宛户籍可查的真实名号。至于为什么与李白同名同号,想必小宛或者其父是李白的脑残粉。

李白用这个名字没问题,一来有意义,二来有含意,表面在描述“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的迷人景色,实际是借此标榜人品一清二白,标榜作品阳春白雪,标榜名声白衣卿相。董小宛用这个名字则不妥,李花杏花雪花都洁白,“董”又是个什么东西、竟然还是白的?“白”为名字反而会让人联起起董小宛的肤色,再联想到许多不可名状的行为,不仅文理不通,而且职业性质太明显。

至于以“青莲”为号则更有意思。“莲”的花语在《爱莲说》中进行了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李白以“青莲”是把社会比喻为污泥,把自己比作莲菜,表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愿与这个腌脏的世界同流合污。而董小宛用这个名字则是把当时的青楼行业比喻成了淤泥,把自己比喻成莲菜,很有立牌坊的意思。

这么看来,董小宛的字与号都不合适,但两者混搭则有点情趣,与李香君的名号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关于小宛的身世记载比较混乱,有人说她是中产阶级人家子弟,接受了良好教育,诗文书画针线女红都样样拿手,后来家道中落,15岁时走上了艺术之路。也有人说她幼年丧父卖身青楼,进入了南京市直属的文工团,接受了专业的艺术薰陶和青楼教育。

无论哪种说法,最终殊途同归,董小宛年少成名,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才色为一时之冠”,尤其擅长抚琴,很快成为单位里的白骨精,成为青楼行业的一颗新星,与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等齐名。

除了业务素质过硬,董小宛还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极强的开拓精神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做业务同时小宛一直在思考,认为当前的青楼经营理念死板,管理体制僵化,创新意识缺乏,服务种类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创新运营模式,增加服务品种。她将这些想法总结出来,向单位领导提出了大量合理化建议,希望尽快将单位做大做强,站在潮头引领行业。

而领导相对思想保守,则认为企业运行稳字当头,稳定压倒一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小宛的建议得不到重视,对领导意见很大,加之成名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经常耍大牌,挟艺自重,对客户挑挑拣拣,对一些小客户爱搭不理,甚至对大客户也是看心情做业务。

许多客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心里火烧火燎想见小宛一面。没想到花了钱却受不到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