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生竞争是一场赛跑,方密之无疑是同龄人中跑在最几头的几个人之一。他起点高身体好步子快步幅大且一直在全速向前冲,除了极个别天赋异禀或运气爆棚的,没有人会比他跑的更远。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方密之是个妥妥的成功人士。
怎么才算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相对的,其中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你能改变多少人同龄人的命运或者多少同龄人能改变你的命运。很显然,方密之一句话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许多同龄人的命运,而同龄人中能影响或改变方密之命运的人不多。
但是,不得不说,还有人在这场竞赛中远远超过了方密之,甩下方密之几条街,而且用他的优秀大大改变了方密之的命运。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自成。
李自成大方密之5岁,勉强算是同龄人,且再给方密之5年也达不到李自成的成就,因此说李自成目前的人生比方密之成功。
相比方密之优越的成功条件,李自成的成长环境简直可以说是粪坑,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都不是一般的差,与方密之分别处在两个极限。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李自成为什么能成功?他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李自成的成功密诀只有一个字:穷。赤贫,特穷,要命的那种穷,这里的要命不是夸张,而是真的要命,要饿死的那种。
穷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有时贫穷可以让人变得善良,比如桑娜两头口子自己饥寒交迫仍愿意去抱养死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可以让人变得豁达,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安贫乐道;有时让人变的无底线,用良知去换回食物和金钱;而更多时候是让人变得更狠,穷狠穷狠,越穷越狠,成为人们下了狠心、用着狠劲、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孜孜不倦、疯狂内卷、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力。极度的穷可以激发人们的最大潜力,让人变的无所畏惧,变成无视法律秩序的亡命之徒。
不在贫穷中灭亡,便在贫穷中爆发,李自成选择了后者。他各方面条件比不上方密之,但他穷,庄稼歉收让他没了吃的,下岗失业让他没花的,老婆跑路让他体会了人生绝亡,最终他穷到了家破人亡,穷到了无路可退,穷到了横行无忌,穷到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说方密之对事业的投入是大时的精力、时间、智慧和金钱,李自成对事业的投入则是烂命一条,以生命当赌注,拿青春赌明天,赌赢了活一天算一天,哪天赌输了万劫不复。
李自成白手起家,刀光剑影,几番生死,伏尸百万,终于攻入了京都,逼死了崇祯,改变了数千万人的命运,事业远远超过了方密之。
一将成功万骨枯。方密之在这场无形的竞争中输的极惨,被李自成掀起的狂澜拍在沙滩。
方密之不是亡命之徒,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他拿生命去赌,这也是他在竞争中输给李自成的最大原因。
皇帝死了,大明亡了,大家在大明中的站位决定了态度:有些人为腐朽封建旧王朝的垮台欢呼,被压迫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翻身当家作主了,视抢了崇祯的房子和女人据为已有为人生最高目标;地主和官僚阶级等既得利益者义愤填膺,实在不愿意将特权转让给新上台者,爱国主义精神爆棚要跟李自成拼命;纯粹的大明粉丝们如丧考妣,连死的心思都有,不排除有人选择殉葬。而绝大多数人将朝廷灭亡将视为大瓜,虽然偶有悲伤,但不影响其继续做好本职工作,风云变幻不能当饭吃,感时伤怀没法换成钱来养活嗷嗷待哺的老婆孩子,不能指望新朝廷上台后自己可以不劳而获,将来确实会重新分配利益,但凭什么要分给他们?
当然新朝廷也不会去折腾百姓,百姓是朝廷的衣食父母,是矿坑,是绵羊,是韭菜,没人会傻到折腾百姓来自断财路自掘坟墓。
方密之属于官僚类型。与许多遗老遗少一样,他一生沐浴着大明的光辉,信奉忠君爱国,生在春风里,长在皇恩下,对着帝国和王朝有着深深的眷恋,自然想替崇祯报仇,弄死李自成。
只是,心向崇祯的人多而愿意为崇祯报仇的人少,因为相对于理想信念道德感情,大家更看重的是现实。大家心里清楚,崇祯需要重用人才,新上台者也一样需要人才,必然会对旧朝高官挑挑拣拣重用。只要大家愿意拿出臣服的态度,新朝很愿意给大家东山再起的机会。给谁打工不是打工,无非是换个老板,没准新老板比旧老板更慷慨。相对与为旧老板报仇的巨大风险,跟着新老板混是才是最佳选择。
方密之正是新朝需要的人才,当年他上位依靠的是绝对的能力,这份能力哪个朝廷也需要,他可以在新朝中迅速找见合适的位置继续发光发热,子民还是那些子民,山河还是那片山河,唯一需要做的是转变自己的思想。
思想一转,黄金万两,思想不转,越混越惨。新王朝也希望方密之能转变思想,也相信方密之会转变思想,他相信方密之是个聪明人,他比新朝廷中所有高干加起来读的书都多,自然见惯了王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