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次尾陈贞慧、二人是复社著名的白骨精,也是《桃花扇》的人物,在此简单逐一介绍。
吴次尾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名字——吴应箕。
吴应箕是“四公子”的朋友,不过未能列名“四公子”。单论个人口碑,吴应箕方方面面都不比“四公子”差,史书评价其“德才双备,文武全才”,四库全书的总编纂袁枚更是称赞吴应箕为“完人”。一个没有官身、没有文凭的秀才、竟然做到了文体两开花,并且修炼了全身毫无破绽的金刚不坏之体,让后世一群高官崇拜,可见其实在是个人物。
吴应箕没有入选“明末四公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成分不对,四公子成分全是官僚,而吴应箕的成分是中农。二是吴应箕的年龄略长于四公子,大个十来岁。对此,有人为吴应箕鸣不平,在四公子外又列了个响亮的荣誉称号——“明末五秀才”,即四公子加吴应箕共五个人,并且把吴应箕排在了首位,压倒其他四人。
吴应箕有三种身份。
首先是侠士、义士。这与吴应箕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吴应箕爷爷是个小有名气的文化人,给常为村里的小庙写对联,给镇上举办的农村文化活动题字,在县里的书协文协当嘉宾。而吴应箕的父亲则视书本为仇敌,成天游手好闲聚众斗殴,路见不平一声吼。吴应箕同时继承了二位先辈的光荣传统,既要文斗又要武斗,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性豪放,喜交游”,文武双全,文化流氓。更难得的是吴应箕有一副侠义心肠,在东林与阉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刻,在大量体面人有意跟东林划清界线撇清关系时,吴应箕毫不发怵向阉党叫板,为东林站台,经常到监狱中探望东林重犯,跟这些重犯称兄道弟,神经大条,哥们义气非常重。
吴应箕还是学士、文士。他小时成绩不错,名列前茅,受到周围叔叔阿姨和小朋友们的认可,不过考举人时出了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他的老师。吴应箕的老师是他的亲娘舅——一位位高权重但仍认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老愤青,后文将要提到。娘舅对吴应箕青眼有加,倾囊相授,将他的满腹才华传给了吴应箕,同时传授的还有满满的负能量,成功将吴应箕带到了沟里。在舅舅的指导下,吴应箕变成了舅舅的升级版,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才华横溢和性格偏激都远超娘舅,体现在生活中是仗义执言,打抱不平,体现在作文上是才思敏捷,激昂犀利。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才思超过舅舅可以有没毛病,偏激极端超过舅舅则只能让人呵呵了;也有人认为这是必须的,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如没有舅舅,吴应箕不会有什么成就,泯然众人是迟早的事。
眼见外甥像舅,吴应箕的舅舅很有成就感,不过吴应箕的母亲却是醉了。天下的母亲大都一样,相对于希望儿子出人头地成就满满,更多希望则是孩子们快乐和平安,因此吴母对吴应箕的所作所以感到自豪同时,更多的还是担心,只怕哪天吴应箕出个什么事。每每想起吴应箕像他舅舅,吴母都会犯心绞痛,上辈子作了什么孽,摊上了这么个不省心的弟弟也罢了,还让弟弟带坏了儿子,没见过这种坑外甥和坑姐姐的。
吴母的担心很快应验了。在举人考试时,吴应箕将从舅舅那里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满腔激情诉诸笔端。结果与大家想象的一样,文章既不合主流审美,正能量严重不足,更因为锋芒毕露不符合中庸标准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被判不合格。
这点不意外,政府需要的人才必须思想与政府高度统一,像吴舅教出来的只能是祖安文科状元。不过没关系,吴舅也不是管杀不管埋,对吴应箕的失利早有预料并且熬好了一大锅心灵鸡汤:自古天妒英才,风流灵巧招成怨,妆成每被秋娘妒;失败是伟人的必备经历,挫折是心智成长的最佳养分;没有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人生没有遗憾才是最大的遗憾;天降大任与斯人前必先苦其心志;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等。吴舅将鸡汤大碗大碗亲手喂给吴应箕喝下,等其完全消化吸收后才肯离去。
很快吴应箕走出了考试的阴影,满怀信心,愈挫愈勇,愈战愈强,更加发愤努力苦读书,三年我们考场再会。
三年后,出于同样的原因,吴应箕又落第了。
接下来的日子乏善可陈,吴应箕一直在落第——喝鸡汤——学习——考试——落第的往复中枯燥乏味的单曲循环。
此事带来了两个后果。
一是吴应箕成才了。这些年来,考上举人已经为吴应箕的执念,魂里梦里都是它,不达目的不罢休,只顾低头走路不顾抬头看线,一门心思想着考,连为什么要考都懒的去想了。考试的目的什么?是当官。当官要趁早,越早当官越有前途,越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越招上级喜欢、越容易受提拔然后当更大的官,年龄是干部提拔的主要指标,干部队伍年轻化是基本要求,没有哪个干部喜欢手下做事的是一堆老头子。而这时的吴应箕已经年过半百,错过了当官和成名的黄金时期,即使考上了举人当了官,在官场上也不会再有什么前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