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和人民的唾骂。
随着袁崇焕被千刀万剐,袁司令叛国案也被完全定性,崇祯号召所有领导干部的言论必须与朝庭保持高度一致,不允许有任何怀疑否定。
崇祯可谓用心良苦,但仍有部分领导官员、特别是一些高干不理解崇祯的做法,认为袁司令死的怨枉、死的可惜。同时也在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么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说没就没了,下一个轮到谁步后尘了还真心里没底。跟着崇祯这样的领导太难了,大家满腹牢骚,私下议论,认为崇祯小心眼,刚愎自用,疑心病重,无容人之量,只是没有敢公开说出来。
而随着袁崇焕临刑诗的传出,大家的的反感情绪再次被点燃并推到了极致: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从这首诗中,大家读出了一位将军的不满和不甘,悲伤和无奈。他被朝庭枉死,但没有歇斯底里呼天喊地,更没有抱怨上诅咒朝庭,他想的更多的是事业,是辽东,是大明,想着是为朝庭工作。袁司令爱岗敬业的精神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也更获得了大家的同情:这么个劳模、这么个英雄却被皇帝给弄死了,上哪里说理去。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想到这么好一个人竟然枉死了,都在用怪怪的眼神看着崇祯。
本来杀了袁崇焕很高兴,崇祯这时被这首诗恶心了一把,他更加痛恨袁崇焕,认为崇焕不甘赴死,临死前还显摆文武双全,显摆文艺青年的身份,向世人宣告他是忠臣,向世人宣告崇祯是枉杀良臣的昏君。崇祯知道大家的心思,大家却不知道崇祯无法诉诸于口的心思。崇祯感到很难过、很委屈也很孤独,一片冰心在夜壶,他哀伤地对大家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你们是一群王八蛋!
官场上是这么个情况,侯方域知道吗?前面说过侯方域“习知朝中事”,作为世家出身官宦子弟,受父辈朋辈耳濡目染,侯方域心里门清当时的朝庭是个什么鸟样。侯方域也不乏对政策和舆论的敏感性,什么话在什么场合能不说宣之于口、能不能书写出来还是心里有谱,将“用人不疑”作为文章的观点会不会涉政、会不会触怒朝庭他心里也清楚。但他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观点,并且开展了犀利的论述,只能说明他是故意的,他就是想恶心一把朝庭,就是想替袁崇焕和他父亲之类的干部鸣不平,满腹牢骚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趁着考试的机会任性一回!至于文章能不能过审、考试能不能过关顾不上了,随他吧,随他吧,一转身不再牵挂,冰天雪地我也不怕。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